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吃晚饭时,长期喝二三两白酒的人,最后身体都怎样了?告诉你真相

0人浏览   2025-04-17 10:10:00

在生活的喧嚣中,酒杯碰撞的声音似乎是社交与放松的旋律。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饮酒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李大爷的故事,就像一记沉重的警钟,敲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他对饮酒的执着,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杯中的液体,究竟是 “怡情” 的良方,还是健康的 “杀手”?


李大爷,一个热爱生活的老人,却因对饮酒的错误认知,陷入了生命的绝境。在被查出高血压、酒精肝后,医生的禁令起初让他有所收敛,但很快,他又重拾酒杯。他坚信少量喝白酒可杀菌,对健康有益,还以名人和伟人的例子为自己开脱。然而,上周的那个傍晚,命运无情地给了他沉重一击。在饭饱酒足准备出门打牌时,他突然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往医院后,诊断结果为脑溢血。尽管医生全力抢救,李大爷还是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我们不禁思考:少量喝酒,真的无害吗?


前两年,一篇关于白酒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文章称在白酒内发现了脂肽类活性物质,商家借此大肆宣扬白酒具有抗病毒、抗癌的功效,让不少人信以为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在白酒中发现活性物质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即便是普通的果蔬、野草,经过提取也能发现多种活性成分。关键在于,发现 “活性物质” 并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 “抗癌养生功效”。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活性成分外的物质是否有害?动物、细胞实验的有效剂量是多少?换算到人体需要多少剂量?以及这些成分在白酒内的含量有多少,需要喝多少才有用?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指出,无论白酒内有多少种活性成分,酒精始终是主要成分,而酒精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这一事实无法改变。

还有一些说法称白酒可以帮助减肥、消愁以及开胃等,这些说法更是无稽之谈。酒精饮料含有大量热量,尤其是高度白酒,进入体内后只会增加脂肪的储存,让人愈发肥胖。而醉酒清醒之后,人会受到酒精毒性、脱水等影响,情绪不但不会改善,反而会更加沮丧、抑郁,适得其反。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食品科学博士李琳明确表示,酒精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长期饮酒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存在直接关联,全球约有 5.1% 的疾病发生与酒精消耗相关。很多人会心存侥幸地认为,少喝点总可以吧?但真相令人震惊,即便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柳叶刀》杂志明确指出,任何量的饮酒均会威胁健康,安全的酒精摄入量应该为 0。《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揭示了饮酒对大脑的危害。该研究对英国生物样本库内 3.6 万余名健康中老年人的酒精摄入量与大脑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酒精摄入量增加后,大脑灰质、白质体积均会减少,饮酒量越多减少的量就越大。随着大脑容量的缩小,其老化速度明显加快,更容易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老年痴呆等发生。


喝酒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是全方位的,严重时甚至会威胁生命。呕吐误吸、心梗以及消化道大出血等,都可能成为生命的终结者。对于还在饮酒的人,我们必须敲响警钟。首先,酒精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能不喝就不喝。如果必须要喝,也要尽量少喝,并且喝酒前千万不要空腹,多吃点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其次,不要劝别人喝酒。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度不同,在别人明确拒绝喝酒的情况下,就不要再继续劝了,否则一旦出了事,自己也难辞其咎。


饮酒没有所谓的安全量,这是科学给我们的明确答案。我们必须摒弃那些错误的认知,以正确的心态看待饮酒。日常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尤其是已经确诊慢性病的人群,更要尽快戒酒。李大爷的悲剧不应仅仅成为一个故事,而应是我们改变生活习惯、守护健康的契机。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