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是北魏末年东魏时期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山东益都人。大约生于公元五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做过高阳郡太守。他的生卒年月、家世、详细经历已无从查考,但他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却留传于后世。当时正值北魏末年农民大起义、北魏王朝名存实亡,东魏、西魏“黄河推冰”的动荡时代。身为地方官的贾思勰深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他认为:若政权稳定,国家安宁,就必须“安民”,“安民”就得“富民”,让人民吃饱饭。而要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明确“以农为本”,是“国以富强”的“不朽之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写成了《齐民要术》这部农学巨著。全书十卷,九十二篇,约十一万余字,内容十分广泛。他在书的序言中说:“起自耕农,终于醛醺,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在这部书中,他对公元六世纪以前,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各族劳动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反映出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所达的水平。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天时地利的认识,比之前代农业书籍的记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深刻地阐明了我国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先进农业思想。 他写到:“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又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他把农业操作的时间,按照不同的作物分为上、中、下三时。如种谷子,二月上旬是上时,三月上旬是中时,四月上旬是下时。把地宜也分成三等。如种谷子,以绿豆、小豆为底茬是上,以麻、黍、胡麻为底茬是中,以芜菁为底茬是下。即使是同一种作物,因时、地的不同,播种也应该有所不同。这些都是符合科学实际的。《齐民要术》还对水、肥、种都做了研究和总结。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干燥,“春多风早”的气候特点,强调对雨、雪的保存。并详细总结了当地农民耕、抗旱、保墒的经验。肯定了秋耕的重要性。指出耕地深浅要按不同情况而定,“初耕欲深,转地欲浅”“秋耕欲深,春耕欲浅”。《齐民要术》还对我国北方农民选种、浸种、施肥和轮作等一整套精耕细作的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首先,贾思勰研究了当时的品种和育种的经验,制定了作物品种的分类标准。总结出一套科学选种、繁育良种方法。如《种谷篇》中介绍粟的品种就有八十六种之多。 并逐一分析了各品种的特点,这在以前的农书中是没有的。如何选种呢?贾思勰也总结出许多方法,如清水选种、晒种、水稻的浸种发芽等,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使用。贾思勰对绿肥作物轮作制也进行了广泛地调查研究。肯定了绿肥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如在《种豆》篇中指出:“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在西方,绿肥轮作制最早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在英国实行的。而《齐民要术》的记载要早一千二百多年。 贾思勰明确提出作物要轮栽,土地要施肥,大部分作物不宜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以免引起土壤中养分的损耗和病虫害的蔓延,并明确提出非豆科作物一般应以与豆科作物轮栽为宜。这比传统的休耕法要进步得多。《齐民要术》中还有关于阔叶树育种的详细记录。在西方,阔叶树的育种十七世纪才开始。《齐民要术》中对动物饲养、家禽形态学的理论,以及饲养要勤,役使要合理的经验概括,也看出了我国牧畜业的水平之高。而相马术、相牛术的记载,也比西方的家畜外形鉴定学要早一千多年。《齐民要术》的成就,还不止这些。贾思勰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是与他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 据说他为了写好这本书;“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整理了一百五、六十种古书里的农业知识,采用了三十多条农谚、歌谣,汲取了农民的生产经验。他曾经养了二百只羊,亲自喂养做实验,总结出一套养羊的技能。总之,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农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科学巨著之一。它以丰富的内容、广博的资料,详细的记述,系统的总结,不仅对当时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对后世的农业生产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