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岳》中的上因下因之法今天欣赏的是第一首望岳,这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第三联,这里用到了上因下因之法。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关于这两句诗,仇兆鳌在《杜诗详注》特地拈出:
上因下因之法,上因即前因后果,下因即后因前果。 下联是下因上之法,即前因后果,因为决毗(睁大眼睛),所以看到归来的鸟。上联,是上因下,即后因前果,因为山中云雾层出不断,所以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因在前,为顺句,因在后,为倒句。 ![]() 二、杜甫《别王十二判官》颔联,上因下因之法在杜甫的五律《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也有同样的用法:
其中的颔联: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也是上因下因之法。 上联,因为起风了,所以灯火晃动纷乱。前面因,后面果,所以是上因下之法。 下联,因为下起了大雨,所以江涛夜鸣。前面果,后面因,所以是下因上之法。 前面两首诗,各有一联用到上因下因之法,而且有特点的是,上下联因果顺序不同。下面看看杜甫的另外一首诗。 ![]() 三、《遣怀》中二联,上因下因之法句法杜甫五律《遣怀》: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在提到杜甫五律《遣怀》时,特别指出这首诗的中间二联也使用了上因下因之法。 从前面两首诗可以看出,杜甫一联之中,喜欢上下的因果顺序不同。这首诗的颔联与颈联中,上下联也同样如此:
下因上,因前果后。因风大,所以柳枝断;因为波平浪静,所以楼的阴影很直 。 上因下,之所以落泪,因为听到笳声;所以山色昏暗,是因为夕阳西下。 ![]() 四、诗家语的特点从杜甫诗中的上因下因之法,可以看出诗家语的几个特点。 其一,省略之法。诗词短小,所以最常见的就是省略之法。例如上因下因之法,就把因为、所以这些关联词语去掉。 其二,倒装之法,正常的语序因在前,果在后,所以,果前因后,是倒装句法。而在诗中,这种倒装句法常常会起到“强调、突出”的效果。例如杜甫诗中“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突出了鲜明的颜色。 其三、错综变化。文如看山不喜平,诗中的句法,最忌讳雷同,因此诗人会有意作出变化。 ![]()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