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胡适 胡适(1891—1962年),字适之,祖籍安徽,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史学家、哲学家。 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拥有36个博士学位(包括名誉博士),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涉及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等多个领域。 胡适 一、生平简介 胡适3岁多丧父,由寡母带大。13岁到上海学习,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 1917年,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回国,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等人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胡适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 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 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 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因突发心脏病在台北去世,享年71岁。 胡适晚年 二、领导新文化运动 1.提倡白话文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与陈独秀、李大钊一起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阵地,掀起了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学革命。 2.抨击黑暗 1918年,胡适等人创立《每周评论》,抨击黑暗,提倡新思潮。 3.领导五四运动 1919年胡适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组织领导“五四”爱国学生运动。 胡适 三、主要文学成就 1.提出“诗体解放” 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进行新诗创作。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第一部诗集,影响巨大。 2.红学创始人 胡适对《红楼梦》进行了研究和考证,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创始人。 3.整理国故 胡适重新“整理国故”,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重估,吸收精华,弃其糟粕。 4.辨证地研究儒学 胡适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首次采用西方现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先秦哲学,将孔子以“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既肯定了儒学中的积极价值,又打破了儒家的“排他”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影响。 5.研究和考证白话文及章回小说 胡适写有《白话文学史》,出版了《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对《水浒传》等古典文学进行重点研究。 胡适 三、主要教育成就 1.培养学生 曾在多所高校任教,培养了包括牟宗三、罗尔纲、顾颉刚、俞伯平、傅斯年等著名学生。 2.普及教育 胡适的公民教育思想指出,每一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一直致力于公民的教育普及。 胡适 四、主要哲学思想 1.怀疑精神 胡适认为科学的精髓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即怀疑精神。 2.实验主义 胡适认为只有经过长期应用而获得验证的科学方法才具有客观的独立性与真实性,他希望学者抛弃主义,注重眼前实际问题的解决。 3.自由主义 胡适主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批评自由,指出个性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要解放人,就须先争得社会自由。 4.批判独裁 胡适对于专制政治的各种制度极不赞同,提出如果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就必须重视民主宪政。 胡适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