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沿河:一位返乡农人的"莓"好经济学

0人浏览   2025-04-03 16:34:00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沿河自治县甘溪镇沙坝村的塑料大棚已化身红色宝藏库。掀开帘幕,红宝石般的草莓垂在绿叶间,杨昌勇指腹轻托果实:"这颗足有50克,能卖到35元一斤。"农技专家手持测糖仪穿梭棚间,仪器屏幕上跳动的"12.3%"甜度值,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神奇蜕变。

成熟的草莓。

2018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杨昌勇带着江浙学来的草莓秘籍返乡创业。他巧妙调校昼夜温差与湿度,将江南的"章姬""红颜"驯化成黔东早熟品种。当别处的草莓还在开花,他的大棚已飘出果香——整整抢跑50天的草莓魔法,让20个塑料棚化身"印钞机",单棚年产值超7万元。

数字背后藏着更动人的故事:68岁的张桂花在分拣台前动作利落,"家门口每月挣3000,和带孙子还开心";曾经的撂荒地如今每亩年收800元流转金。20亩草莓园串起的,是10个家庭的幸福账单。

家庭农场里的大棚草莓。

"家庭农场就像细胞工程。"高级农艺师李芳廉的比喻很贴切。在甘溪镇,68个这样的"细胞"正裂变生长——市级示范农场主研究水肥一体控制系统,县级场主们组建技术联盟。杨昌勇的控温秘诀已变成全镇共享的"种植宝典",手机里的农场主微信群每天跳动上百条技术问答。

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沙盘上,新的蓝图正在绘制:无人机巡航、土壤墒情监测站、AI病害识别系统......这些智慧农业装备即将入驻家庭农场。"我们要把每个农场都变成微型农业科创中心。"李芳廉的眼镜片上反射着电子地图的光斑,68个光点正在甘溪镇的版图上连成璀璨星链。

暮色中的草莓大棚亮起补光灯,犹如大地上的银河。杨昌勇蹲在垄间检查滴灌带,手机突然响起——是当地客商追加500斤订单。他笑着按下微信语音:"放心,咱们的草莓坐冷链车,明早准时到目的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