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老树何以发新枝?——看金化集团如何以“三化”改造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

0人浏览   2025-04-27 18:37:00

在河西走廊的工业重镇金昌市,一家历经六十载风雨的国有化工企业正以破竹之势焕发新生。金化集团紧扣“强科技”“强工业”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抓手,在传统化工领域蹚出一条“老树发新枝”的改革新路。从合成氨生产线的智能化蝶变,到硝酸产业链的纵深拓展,再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技术攻坚,金化集团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书写着新时代国企改革的生动答卷。

生产革新
传统产线的智能跃迁


走进金化集团丰盛公司合成氨生产区,焦炉气与半水煤气在纵横交错的管道中奔涌,这座延续传统化工工艺的老厂区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作为金化集团最大的生产型子公司,丰盛公司通过“三化”改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涅槃重生——焦炉气合成氨生产线经过系统性技术改造,构建起“智慧生产”新生态。


在中央控制室,5G+智慧巡检系统的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2000多个监测点的数据流。这套由金化集团自主改造的智能系统,将传统人工巡检升级为自动化、网络化巡查,使生产装置安全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同步实施的SIS安全仪表系统改造,如同为生产线装上“智慧大脑”,通过优化生产过程监控、故障诊断分析等关键环节,实现生产装置本质安全。据金化集团技术部门统计,通过SIS系统改造实现生产装置本质安全,叠加淬冷水替代蒸汽伴热等技改措施,2024年合成氨生产成本同比下降14%。


这种“绣花功夫”式的技术改造,体现在金化集团生产线的每个细节:加装低变保护槽有效脱除半水煤气中的焦油杂质、冷凝水及蒸发冷置换水回收系统……


在金化集团奔马复合肥公司包装车间,全自动机械手以每秒1袋的速度精准码垛,配合大气污染粉尘治理系统,使车间环境粉尘浓度下降90%。“过去需要20人完成的包装作业,现在只需2人监控系统。”金化集团奔马复合肥公司综合部干事聂玉峰指着智能化生产线感慨道。这些改造不仅让老装置焕发新活力,更破解了传统化工生产安全、效率与环保的“三重困局”。

链式突围
循环经济的产业纵深

沿着合成氨生产链溯流而上,金化集团的改革触角延伸至硝酸产业链的深度开发。来到金化集团金雅德公司,生产区域的各类管道交错纵横,大型稀硝装置平稳运行,化验室内工作人员身着实验服,熟练地操作着各类化学设备,中控室的监管工作人员则紧盯屏幕,密切关注着各个生产环节的运行情况,监控着生产数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金雅德公司的15万吨/年稀硝酸、6万吨/年浓硝酸项目,采用工艺先进的双加压生产法,二氧化氮的吸收效率较高,原料消耗较低,尾气排放低。该公司2024年度在节能降耗、业务拓展、创新研发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使两硝原材料单耗较上年同期共计节约325万元,全年销售硝酸较上年同期增加47.12%,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22.48%,既保障了公司稳定运行,又促进了职工收入稳步增长。


“我们的主要原料由上游丰盛公司供给,生产出的稀硝酸产品主要供应金川集团新材料公司,浓硝酸主要供应酒钢集团、银光集团等省内的主要产业公司,剩余部分则供应新疆、青海等区域的相关产业。”金化集团金雅德公司生产调度部部长陈明珠告诉记者。


更令人瞩目的是,作为循环经济的技术典范,金雅德公司浓硝酸装置镁尾水回收利用项目,成功将金属镁冶炼废水转化为工艺用水,这一创新成果荣获甘肃省“创新杯”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成为集团绿色转型的标杆案例。



“镁尾水硝酸分离器可以将镁尾水里含有的4%的硝酸分离出来,用作浓硝酸的生产原料,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分类完成后的水打回循环水池循环使用,达到环保的作用。每年可为公司节省170万元。”金化集团金雅德公司生产调度部副部长徐雷告诉记者。


甘肃新金化化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5万吨/年硝酸铵钙、1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项目投运后,将彻底打通“合成氨-硝酸-硝基肥”的全产业链条。该项目依托河西堡工业园内现有的合成氨、硝酸装置公用设施,大幅降低建设投资与周期,实现水、电、汽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通过产业链延伸,项目将助力金昌市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这种“吃干榨净”的循环模式贯穿整个生产体系:合成氨装置产生的焦炉煤气成为制氢原料,硝酸生产尾气经深度处理转化为硝基肥原料,工业废水通过膜分离技术变身生产用水。产业链的闭环运作,使金化集团产值能耗不断降低,产能利用率持续跃升。


在复合肥板块,金化集团依托全国农化服务中心的技术优势,开发出“润土1号”生态功能肥,通过测土配方实现“一区一方案”精准施肥。2024年,该产品在金昌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中摘得三等奖,并被列为市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带动水溶肥、挤压肥等新型肥料销量同比增长40%。

创新筑基
人才与数字的双轮驱动

在金化集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孙学祥正带领团队调试氨水提浓装置。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已成为集团技术攻坚的“特种部队”。工作室墙上悬挂的“揭榜挂帅”项目清单显示,从蒸汽流量计精准控制到硝酸尾气综合治理,20余项技术难题被分解成了“攻坚作战图”。



2024年,团队成员王永唐参与的3#净化气压缩机技术改造项目获得了第十七届金昌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工作室就像创新联合体,老师傅的经验与年轻人的知识在这里碰撞出火花。”孙学祥说。目前,该工作室已培养高级技师4人,带出的52名工程技术人员成为集团创新的中坚力量。


这种“大师领衔+团队攻关”的模式,在金化集团催生出澎湃的创新动能。2023年以来,集团累计投入科技研发资金1676.8万元,实施科技创新项目29项,其中15项成果直接解决生产瓶颈问题:触媒保护技术研发使催化剂寿命延长;“热风机替代燃料气加热”技术实现节能降耗;蒸汽工艺调整外送方案,使兰石蒸汽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创新要素的持续激活,让这个老国企积攒了惊人的技术爆发力。2023年以来,金化集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明专利1项,9项专利已投入生产应用。《新型增产修复型生态功能有机肥料的研究开发》项目在第九届“创客中国”甘肃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金昌市初赛中荣获第一名。


站在河西堡工业园观景平台上,5G基站的天线与合成塔的钢铁丛林交相辉映。这个曾以“传统化工”为标签的老国企,正通过科技创新打破产业边界,通过人才培育厚植创新沃土,通过数字转型重构生产生态。从戈壁滩上的技术攻坚,到西北田间的定制化施肥,金化集团以国企改革的生动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丰厚土壤,老树新枝的盎然生机,正源自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的时代脉动。


记者:刘伟业 李峰

来源:镍都金昌客户端


编辑:柴纳敏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