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0人浏览   2025-04-22 06:29:00

作者:陈梓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离不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二者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各有侧重、各具特点。只有共同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创新思路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才能真正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打开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完成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基础条件、提供方向引导、完善制度保障。

确立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起主导作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选择什么样的领域和方向作为科技创新的突破口,需要政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行科学谋划和合理布局。为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应科学谋划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科学运用各类宏观政策引导资源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聚集,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协同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主攻方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旧动能的转换最终体现在产业的变化上。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能够孕育新产业,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上下功夫。为此,政府应紧密结合技术创新成果,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并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创新是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度创新,建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制度安排,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是有为政府的重要责任。

改善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条件。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尽管可以借助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来完成,但主要仍是有为政府的责任。比如,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技术密切相关,数字技术的扩散要求大规模数字基础设施做支撑,未来我国应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包括云计算、通信网络、数据中心、通用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设施。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配性和平衡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通过市场集聚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实现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才能最终形成新质生产力。比如,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的投入,只有通过市场才能集聚各种形态的资本,满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需要的巨额投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的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通过市场获得技术的使用权,进而加快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借助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破解“数据孤岛”问题,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数据分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类劳动力资源,尤其需要研究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或能够运用这些技术进行生产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通过市场机制让企业找到最合适的劳动者,让劳动者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通过市场竞争推动技术创新。一个高水平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借由供求、竞争、价格等机制,激发蕴藏在广大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之中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鼓励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充分进行创造性探索,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市场竞争推动企业不断寻求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为赢得竞争优势,企业会努力加大研发投入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的新产品、新服务能否被消费者所接受,最终也需要市场来检验,市场占有率是评价技术创新成败的重要尺度。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优势互补、功能互嵌。尤其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解决好影响市场作用有效发挥的问题;另一方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政府作用缺位、越位等问题。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可以更好地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市场失灵,还可以加快完善市场建设,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成熟。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更好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协同发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是必修课,也是进行时。

以有为政府引导建设有效市场。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失灵、无序等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单靠市场自发调节无法做到,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政府必须在完善市场规则的同时带头遵守规则,并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和自我小循环,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市场有效需要具备一系列基础性条件,这些条件的创造是政府的责任。比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有为政府的责任所在。为此,政府应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方向引导、政策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技术创新。

以市场有效促进政府有为。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尊重经济规律的体现。政府通过运用国家力量,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市场的形成才成为可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市场有效对政府有为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进一步完善反垄断规则,为资本运行设置“红绿灯”等。这就要求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不能管的经济事项交给市场,确保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2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