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易雪琴:从蜜雪冰城现象看产业融合新趋势

0人浏览   2025-04-25 09:13:00

□易雪琴

在奶茶、新茶饮行业步入“微利时代”的当下,蜜雪冰城以“港股冻资王”的姿态登陆港交所,成为现象级IPO。这个从郑州街巷走出的国民品牌,用3元甜筒、4元柠檬水构筑起一个年营收超200亿元的商业帝国,在红海市场中开辟出了一条蓝海航道。“雪王”的成功,既是对传统产业领域的重构与革新,也是对现代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与引领。蜜雪冰城与胖东来、锅圈食汇等现象级品牌一起,形成了河南消费行业中的专精特新群像,为产业发展与企业成长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也为河南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完美注解。

产业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

蜜雪冰城现象本质上是商业世界里一场以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重构消费价值的范式革命。

“三二一产业”逆向融合的路径转换。在新消费浪潮下,以蜜雪冰城等为代表的革新者们以数万家终端门店为支点,向上游农业和中游工业发起深度渗透,逐步构建涵盖农业种植、中央工厂生产、自有物流配送、门店运营管理以及消费者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布局,从而让“一杯柠檬水的销量波动”触发果园的采摘节奏和种植规模调整,实现从杯子到种子精准掌控。这种“消费场景定义工业标准、工业标准倒逼农业升级”的逆向传导模式,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直接对话都市青年的奶茶杯,让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实时响应全球的订单波动,释放出“三产带二产、二产促一产”的融合效应。

“供应链底座”高效驱动的价值跃升。在现代商业世界,供应链已从传统的物流脉络进化为驱动产业融合的基础设施网络。蜜雪冰城构建了中国现制饮品行业内最大规模、最完整端到端的供应链体系。上游通过自建五大生产基地实现核心原料自产供应,中游通过构建自有仓储和冷链物流体系缩短“从田间到货架”的旅程,下游通过统一配送原料及设备实现严格品控,并通过AI技术深度嵌入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四流合一”。这种供应链底座通过低成本损耗、标准化品控、规模化采购和平台化模式赋能数万家门店,使每一片柠檬和茶叶的流转都转化为价值跃升的过程。

“质价比为王”准则引领的规模奇迹。在消费分级与升级交织的浪潮中,实现“同价质更高、同质价更低”的平衡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利器。“雪王”们通过为加盟商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并用工业化生产的稳定品质打破“低价必然低质”的魔咒,已在县域、社区等下沉市场织就密网。当4元饮品也能喝出现切柠檬的鲜爽感,消费者自然用嘴投票。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实现极致成本控制,以低价策略穿透下沉市场,再以超大规模反哺供应链效率,形成了“高质平价—规模扩张—成本再降”的良性循环。这种不仅助力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更在消费者心中烙下“超预期体验”的印记,最终转化为持续的品牌忠诚。

“品牌IP化”情感营销的关系重塑。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产品+场景+情感”的三维链接,通过构建人格化IP实现与消费者的精神联结,将交易关系重塑为文化与情绪的深度交互。超级IP“雪王”以持续的内容生产,将产品从物理空间渗透到消费者的精神世界。从洗脑神曲到B站超3亿次播放的二创视频,从文创周边到3米高雕塑前的打卡热潮,“雪王”形象早已演变为连接数亿消费者的情感符号。这种关系重塑的本质,是通过品牌IP化策略将产品消费从物质交换升级为情感互动,通过情感认同增强用户黏性,最终形成“品牌即社群”的生态效应。

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层动因

产业融合发展是消费主义浪潮、技术革命风暴、市场竞争规律与政策红利释放共同作用的结果。

消费平权时代催生融合刚需。当前,消费越来越呈现需求多样化、方式智能化、场景沉浸化等特征。消费者不再只是想要买到产品,还想看到云南咖啡豆的种植故事、体验智能工厂的透明生产、享受门店的社交乐趣甚至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这种全流程价值期待,倒逼产业开启逆向生长的融合变革,让田间管理、智能工厂、场景创新形成以消费势能为圆心的同心圆。这场变革是价值创造逻辑的颠覆:消费端不再是产业链末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手握需求指挥棒的造物主,供给端的每一次创新都必须直击消费靶心。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能满足消费者“既要又要还要”的复合型期待,培育出产业发展的常青树。

数智技术赋能重构效率边界。当前,数智技术正推动产业链条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微协作。比如,物联网为每颗柠檬标注糖酸度参数,区块链为每杯奶茶刻下溯源码,人工智能在云端的数字沙盘里预演未来三个月的消费场景,消费者指尖滑动的每个动作都被算法编织成精准的需求图谱。水果甜度达标时自动触发采购,库存不足时无人机规划最优配送路径,AI根据曼谷街头的人流热力调整奶茶产能,这种“预见性供给”的背后是数智技术为产业链装上可透视、可预测、可优化的“中枢神经系统”,让田间、车间与舌尖之间原本割裂的效率鸿沟逐渐缩小,让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的愿景照进现实。

市场竞争压力倒逼整合升级。在赛道拥挤、增长放缓的环境中,单品创新的生命周期正在以月计量的红海市场快速折旧,而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却能锻造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企业要么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构建难以逾越的成本护城河,要么通过与异业伙伴共享数据、互换资源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而打造综合优势、抵御市场风险。产业链的整合将市场竞争从单点对抗升级为系统博弈,这种从产品竞争到系统竞争的跃迁,让看似同质化的赛道分化出不同价值层级。就像热带雨林中的植物争夺阳光,有的拼命拔高茎干,有的选择拓宽根系。

政策红利释放护航生态构建。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是良好产业生态的催化剂。近年来,胖东来、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等企业名字频繁出现在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是最好的例证。比如,河南省政府将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等企业列为“三二一产业融合”试点企业,在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支持措施。这些政策如同精准的导航系统,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向企业集聚,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与试错成本,也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展望

随着全球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入,市场融合、链条融合、业态融合、价值融合将渗透进每个产业细胞,共同奏响产业融合发展的交响乐。

从区域深耕到全球织网,市场融合拓展产业新空间。在全球化时代,企业正通过构建“本地化生产+全球化调配”的双循环网络,将国内饱和市场的“内卷压力”转化为到海外开疆拓土的动力,形成国内外双向渗透,让产业链、供应链更具韧性和安全,也催生出“需求无国界、供给全球化”的新图景。当北美社区订单触发云南咖啡豆采摘指令,当中东顾客的定制需求唤醒长三角工厂的柔性生产线,当国潮服饰品牌用数字技术改造非洲棉田,一场“根系本土、枝展全球”的商业拓展正在重塑经济版图。

从功能整合到生态协同,链条融合构筑产业新边界。当零售品牌转身布局智能工厂、茶饮企业跨界建造主题乐园、农业基地转型研学旅行目的地,看似不相关的产业板块在消费需求的黏合下,边界变得模糊而富有弹性,形成了新兴产业生态。当食品加工厂余热输送给隔壁温室大棚、返程物流车辆通过共享系统填满农产品、咖啡渣变成蘑菇培养基或者是护肤品原料,产业融合创新实践不断释放出“1+1+1>3”融合效应,也使得生产商、供应商、服务商不再是冰冷的上下游关系,而是像热带雨林中藤蔓植物与参天巨树的共生关系。

从产品迭代到场景创新,业态融合催生产业新物种。市场竞争的加剧,倒逼企业突破产品更新迭代上限,融合不同业态元素的“新物种”“新业态”便应运而生。新物种既保留了母体基因的优势,又生长出适应新生态的独特器官,展现出惊人的进化能力。新业态也不再满足于单一功能定位,而是将“买产品”的消费行为升级为“买体验”的生活方式。其中,场景创新成为关键推动力量。江南古镇的智能茶杯在青石板上投射AR水墨画,深夜食堂的二维码让牦牛奔跑声与海浪声在餐桌交汇流淌,年轻妈妈在母婴店预约育儿课堂……每个场景都成为多元价值的聚合体,将不同维度的消费需求压缩在同一个空间里,让消费者既在购买商品也在选购生活方式。

从体验升级到情感共鸣,价值融合塑造产业新高度。如今的消费者早已过了“看广告就买单”的阶段,而是更在意能否在消费中获得情感满足。奶茶杯身上的社交货币属性、盲盒开启时的多巴胺冲击、直播间里的陪伴式购物体验,共同编织着情感共鸣的价值网络,不断重构消费的意义图谱。当每个茶杯都承载着山水意境,每颗鸡蛋都讲述着田园牧歌,商业行为便超越交易本质而演变为价值观的共鸣仪式。未来的商业较量将是产品生产力与“情绪生产力”的双重比拼,谁能将产业资源淬炼成直击人心的情感密钥,谁就能在消费者心中筑起不可替代的护城河。

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未来,要加快推动企业循着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深耕,让更多现象级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上生动注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澎湃动能。

坚持需求为锚,构建敏捷响应的融合机制。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构建“感知敏锐、响应迅捷、协同高效”的融合机制,让消费的脉动贯穿产业全链路。一是搭好需求“雷达站”。加快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需求监测网络,通过社交媒体情绪分析、消费行为图谱绘制、场景化体验反馈,确保每次产业创新都踩在需求的“鼓点”上。二是组好响应“先锋队”。组建集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生产调度等于一体的“攻坚小队”,通过“沙盘演练”“新品盲盒”“场景实验室”“快闪测试”等方式,快速回应消费者需求。三是挂好迭代“升级挡”。建立“需求洞察—研发试产—市场验证”的快速迭代通道,构建“模块化生产+柔性供应链”响应体系,让每个产品迭代都有真实的市场回音。

坚持生态筑基,打造柔性供应链网络体系。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稳定、高效且富有韧性的供应链网络体系支撑。一是构建弹性供应体系。实施“核心原料备份计划”,开发储备多种不同成本结构的配方方案,探索建立“产能共享联盟”,让供应链像“橡皮筋”一样张弛有度,确保供应更灵活。二是打造韧性物流网络。积极开发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地图,搭建“中心仓+区域仓+前置仓”三级仓储配送体系,构建“分拨+直发+紧急配送”物流网络,让物流配送网络如城市排水系统一般能“见招拆招”,确保链条更稳固。三是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加强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协作,推动实现需求信息实时共享、订单数据自动流转、物流链路全程跟踪,确保合作更加紧密。

坚持数智驱动,培育产业融合创新共同体。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数智化转型编织智慧的神经网络。一是建好数据“共享池”。积极搭建脱敏后的通用数据共享平台,打通行业、企业间的“数据孤岛”,让零售销售数据、农业种植数据、科技研发数据等汇入安全可控的“共享池”,让自由流动的数据滋养整个产业生态。二是铺好技术“高速路”。实施通用技术赋能行动,探索搭建智能选品选料平台、物联网监控平台、技术供需对接平台等平台载体,让技术像万能钥匙一样能够打开各个行业的创新之门。三是搭好协同“大舞台”。积极搭建“产业互联网协同平台”,按行业划分“创新协作区”,让同行和跨行业企业都能在里面“组队闯关”,并通过场景化展示成功案例,共同演绎产业融合发展的精彩剧本。

坚持文化赋能,培育价值共生的品牌矩阵。文化赋能不是给产品贴文化标签的简单游戏,而是要实现品牌故事与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合。一是深挖本土文化宝藏。把传统节日、民俗故事、非遗技艺等元素及文化符号融入品牌基因,让传统文化通过品牌实现现代化表达,也让品牌成为消费者心中有故事、有温度的文化符号。二是开发可互动的品牌IP。加快开发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品牌IP形象,让IP形象穿梭于各个场景中进行内容生产,持续创造品牌故事。三是营造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通过搭建“文化体验角”、开发“文化主题套餐”、打造沉浸式叙事工场等形式,让品牌通过独特的定位、故事、视觉等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四是构建社会责任价值链。制定“品牌社会责任计划”,打好品牌责任“温情牌”,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价值共鸣”。

坚持政策集成,营造包容多元的发展环境。产业融合的纵深发展呼唤政策创新的同频共振。一是建设创新“试验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出台个性化扶持政策,设立产业融合创新专项基金,搭建产业融合平台载体,围绕产业融合创新开展试点示范。二是织密政策“服务网”。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同时,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让政策像“及时雨”一样精准浇灌创新的“幼苗”。三是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建立产业融合创新“容错清单”,推行“沙盒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在新业态审批、跨行业经营等方面突破现有政策限制,努力营造“敢创新、愿创新”的宽松氛围。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