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云冈石窟“音乐窟”:北魏皇家乐舞艺术震撼再现!

0人浏览   2025-04-25 14:34:00

本书探讨了云冈石窟这一中国古代艺术瑰宝的壮丽与辉煌,梳理了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建造的时代、文化交流的影响、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艺术和佛教研究的深远意义。通过对石窟中精美的佛像、壁画和浮雕的详细解读,展现了云冈石窟在艺术风格和技术手法的独特之处,让读者更加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力。

《探知无界:云冈石窟艺术与历史探秘》, 杭侃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概说北魏历史和云冈石窟

我们现在把云冈石窟分为三期。

第一期就是昙曜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现在看起来最突出的是第20窟,它应该和其他四个洞窟一样,有窟门和上面的明窗,但后来前壁坍塌之后,它看起来最有视觉冲击力。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两尊佛像,实际上原来有三尊佛像,也就是我们在下面复原图上看到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主尊和东、西立佛,现在东立佛还存在,西立佛随着前壁和明窗的坍塌也毁坏了。前些年进行的窟前遗址的发掘,发现了西立佛的残块,身体的大部分我们都找到了。

云冈石窟第16—21窟外景

所以原来的第20窟应该是以三世佛为主的一个洞窟,昙曜五窟统一的特点是它的平面基本上呈椭圆形,顶部呈穹窿形。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这种穹窿形是仿照草原上游牧民族毡帐的形状设计的。洞窟的佛像基本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为主,佛像占据了窟内大部分的空间,窟内并没有留下礼拜的空间,所以我们推测最初是在窟外进行观瞻的。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何昙曜五窟底下的窟门稍微小一点,而上面的明窗很大。因为从窟外来看,明窗满足了观瞻的需要。

当然,云冈石窟非常高大,开凿的时候要从上面往下逐层开凿,所以明窗和窟门是一个出石料的地方。这种构造既有工程上的需要,也有礼拜空间的需要。

下图是云冈石窟第20窟的老照片。

云冈石窟的第二期洞窟主要分布在中部,也就是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第13窟。

其中,第12窟又称为音乐窟,因为洞窟里面有很多当时的乐舞形象,而且表现的应该是北魏时期的皇家乐舞。

第12窟中典型的图案内容有:

1、佛像与菩萨像。窟内壁面上布设了许多佛龛,龛中央体量最大的造像,我们称之为“主尊”;两边分别设一身体量较小的造像,我们称之为“胁侍”。一般情况下,主尊是佛像,而胁侍则是菩萨像。当然,在不同的题材中,也存在主尊是菩萨像的情况。胁侍除了菩萨像之外,可能也有弟子像。

2、乐舞像。第12窟之所以被称为“音乐窟”,就是因为窟内壁面上雕刻了各种乐舞场景。乐舞的表演者是“天人”,也就是佛教中生活在天界的人,我们将表演乐舞的天人称为“伎乐天”。他们或击掌打节拍,或演奏琵琶、横笛、腰鼓等多种乐器,或翩翩起舞,体现出北魏时期音乐与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

3、飞天像。“飞天”意为飞翔的天人,和伎乐天一样,也是天人的一种。他们主要出现在窟、龛的顶部,或手捧香花,或托举宝莲、日月,象征着佛教中天界的神圣和庄严。飞天通常表现为穿着飘逸服饰、姿态优美地飞翔于空中的神祇形象,增添了窟内的神秘与壮观。

4、装饰纹样。窟龛内外除了人物之外,还雕刻有精美的装饰纹样,包括莲花、忍冬、火焰纹等典型的佛教图案,以及一些源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神兽、山川树木,还有用于装饰窟龛的华绳、帐幔等,丰富了窟内的艺术表现。

第12窟的这些典型图案不仅展示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面貌。这些雕塑作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宗教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至今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