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绿釉陶厨俑 山东省博物馆藏 ■汉 绿釉陶壶 河南博物院藏 ■汉 绿釉井 国家博物馆藏 ■宋 绿釉划花八角形枕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汉 绿釉陶囷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汉 绿釉陶灶 河南博物院藏 ■汉 绿釉陶尊 故宫博物院藏 ■唐 绿釉龙纹碗 扬州博物馆藏 ■唐 绿釉罐 故宫博物院藏 绿釉为中国古代传统陶瓷釉色之一,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同时又以铅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在低温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美丽色釉品种。绿釉经历了汉代伊始阶段、唐宋发展阶段和明清繁盛阶段三个时期。伊始阶段的绿釉器物为釉陶,绿釉所附着的载体为陶器而非瓷器。发展阶段的绿釉器物既有陶器也有瓷器,是陶、瓷并存。而到了繁盛阶段的绿釉器物绝大多数已经是瓷器了,这也正与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基本历程相一致。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汉代陶器上釉或是西域传来 西汉早期的陶器陪葬品多以鼎、钫、盒等仿铜礼器为主,客观反映出等级观念在这一时期深入人心。随着汉代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不断壮大,社会重心逐渐由上层贵族向中下层士大夫地主阶层转移,这一变化迅速反映在随葬物品的种类上。西汉中后期,仿铜陶礼器逐渐减少,东汉时期,出土的陶器以充满世俗气质与生活气息的模型明器为主。 汉代绿釉器物虽然多是明器,但数量多,品种丰富,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生活用器的有罐、壶、豆、杯、坛、鼎、案等;反映日用设施的有灶、水井、粮仓、猪圈等;反映居住环境的有楼、屋、厕等;反映生活场景的有碓米、宴乐等;以及反映人本身的各类人物俑、动物俑等。这些成比例缩小的陶制模型,成为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收藏家马未都曾撰文认为,“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竭,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厌恶厚葬之风。所以东汉以后,墓葬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 据资料显示,铅绿釉并不是随着大汉的建立而出现的,铅釉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就有少量发现,而在汉宣帝时期,铅釉技术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发展,铅釉陶烧制成功,绿釉开始大量出现。汉代各类墓葬中出土数量丰富的绿釉器物就是很好的说明。 汉代的陶器上釉这个技术,有一种说法是西域传过来的。凡是釉里含铜,烧出来就呈现绿色;凡是釉里含铁,烧出来就呈现黄色。 汉绿釉讲究“反铅”。一说汉绿釉,就是反铅。汉代的文物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不管是汉绿釉还是汉黄釉,在地下长时间的埋藏,使它泛着一种银色的、像云母一样的光泽,行话叫反铅。现在大部分人收藏汉绿釉,都以反铅为鉴定依据。一看反铅了,就觉得这个东西是真的;一看不反铅,就觉得有点儿二乎。其实反不反铅,与它的真伪没有必然的关系,反而很多不反铅的陶器都是真的。 汉绿釉直接影响唐三彩 马未都认为,汉绿釉的出现,影响到中国陶器中最重要的一支——唐三彩。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是瓷器,但它跟瓷器无关,它就是一件典型的釉陶。唐、宋(辽、金)时期的绿釉,是绿釉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的阶段。 据资料显示,虽然说在唐三彩器物中单独以绿釉为装饰的器物较少,但在多种釉彩中,绿釉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大的,而且是其中使用频率和数量较多的颜色。绿釉在唐三彩中的表现方式有两种:其一是与其他釉色混合使用,以最常见的色彩交融方式体现出斑斓绚丽的效果,这也是使用最多的方式;其二是绿釉单独使用,这更多地体现在俑的塑造上,或以绿釉装饰陶马、骆驼的鞍鞯,或以绿釉表现人俑的衣着,或某个局部。在整件作品中绿釉是其中的一部分色彩,并不与其他色彩相混融,与其他色彩相对独立,且施用的面积也相对较大。同时,也有少量单独以绿釉为装饰的器物和人俑,在施釉的效果上体现出了时代的风格。 宋、辽、金时期的绿釉开始出现在瓷器上施挂绿釉,让我们最津津乐道的无过于“绿定”了。而此时在单独绿釉器物之外,同样延续着唐三彩的风格,出现了宋三彩和辽三彩。 宋、辽、金时期的纯绿釉器物在数量上仍然不是很多,但较之前无论在釉色的表现上还是器物的胎体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龙霄飞在《古陶瓷色彩之旅——绿釉》一文中介绍,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种绿釉产品,那就是被称作琉璃的釉陶品种。琉璃是低温铅釉陶器用在古代建筑装饰上的称呼。隋、唐、宋、辽时期都有专门的生产和使用,胎质远较其他工艺釉陶为粗,但釉色同样精美靓丽。这一品种一直延续使用于金、元、明、清各代,直至现代应用不衰。 古人将绿色列入间色 有“卑微”的文化意义 龙霄飞在文中认为,明清是绿釉的繁盛阶段。中国古代陶瓷的烧造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一枝独秀,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而绿釉的烧制也在这时臻于繁盛。明代之前的铅绿釉以陶器为主,而从明代开始,绿釉施挂在坚致的白瓷胎上,更提高了绿釉的呈色亮度和表现力。明代绿釉的品种较少,以孔雀绿釉和瓜皮绿釉为主,尤以前者为主。而清代绿釉则大大发展,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绿釉的烧制达到了鼎盛,烧制的品种十分丰富;虽仅仅是一种绿釉,却有湖水绿、松石绿、郎窑绿、秋葵绿、鱼子绿等让人浮想联翩的不同美妙名称。 但为何绿釉在古代陶瓷中始终未能成为重要而普遍的釉色,更没有在颜色中占据主导地位?绿色,在古人看来不是一种纯粹的颜色,而被认为是间色。《广韵》中说到,“绿,青黄色”。这样一种间色,并没有得到古人的重视。吴东平在《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一书中介绍,因古人将绿色列入间色,绿便有了卑微的文化意义:汉代常以绿帻为贱者之服饰;唐代亦有所沿用,按唐制,六、七品低级官更穿绿衣;元、明两代规定娼妓及乐人家的男子,裹青碧头巾。也许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早期的陶瓷器物中,绿釉器物还是少数,即便是在汉代大量生产的绿釉陶器也多为明器来使用。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