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为中国封建时代两大盛世,无疑影响也是巨大的,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都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两汉合计四百年,唐朝将近三百年。东汉之后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曹魏完全是继承东汉的政治遗产。吴蜀不过是大军阀割据,如果不是演义,实在是谈不上是两个国家。而唐亡之后却是大分裂,一共是五代十国诸多政权的并立和更迭。持续五十多年,直到北宋建立才陆续平定各个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繁杂,实际上就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所以政治生命并不长,政权的频繁说明了政局的不稳定,那为何东汉覆灭以后,政局延续比较稳的。而唐末却是群雄并起,大分裂态势,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就在于东汉开国是豪强集团。东汉明面的亡于黄巾起义还和军阀割据,实际上东汉亡于豪强,这时候世家门阀已经开始出现,颍川集团实际上就是曹魏的最大世家集团,曹魏兴于颍川集团,同样也亡于颍川集团。 在东汉黄巾起义爆发以后,朝廷禁军无法镇压各路起义,朝廷只有让各州郡自己招兵屯驻,维护地方安全,但这个魔盒一旦打开就有再也合不上了,黄巾起义是镇压下去了,但东汉实际从董卓进京以后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但即便如此,还是存在一个合法的中央政府,当时虽然各个军事集团可以公然征伐四方,但绝对没有人敢于僭越称帝,各路诸侯仍在东汉这个合法的体系之下。公然进行非法的战争。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河北袁绍,汝南袁术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二袁是典型的世家子弟,四世三公,如果操作得当,天下必是二袁的,但汝南袁术亡于僭越称帝。河北袁绍亡于曹操,二袁的败亡就是个人的能力的欠缺,具有最雄厚资本的情况亡于曹操,实在是过于无能,而曹操击败二袁,就必然接手了二袁的身后的政治势力颍川集团。曹操虽得颍川集团的帮扶,但彼此不信任,所以曹操在世的时候,始终是重用寒门,和颍川集团,世家门阀保持距离,但代价就是曹操没有称帝。等到曹丕接手以后,迅速与颍川集团和门阀达成利益共识,曹丕得以顺利登基,而颍川集权控制士族。但后来颍川士族与曹魏失和,于是推出来新的代理人司马氏,于是东晋建立而且就此一统天下。 曹操晚年的的时候,将天下三分归功于自己。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这话倒是不错,但问题是,没曹操,也没有人敢称帝,汝南袁术就是血淋淋的现实。曹操虽然到死都没有称帝,并不能说曹操没想法,只是当时士族反对,外有西蜀和东吴,如果曹操一统天下,绝对会称帝,就是说客观环境并不允许。曹操进爵魏王,行“九锡”大典,效仿王莽代汉禅让,已经是做各个方面的准备了,但由于取西川失败,又加上门阀的反对也就只能作罢。 此时世家大族已经开始把控朝局,控制经济,门阀雏形已经出现。最重要的是,氏族垄断了当时最重要的知识——经学,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太学逐渐荒废,世家的家学却得以兴盛起,家学之所以成为世家大族的专利,彻底地阻断了寒门的进取之路,后来南北以后,门阀政治。世家大族彻底控制了一切,皇帝不过是个傀儡。隋唐以后,形成了五姓七望。当时俗语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绝非虚言,可见其地位之高除了深厚的历史传承外,再就是垄断了官场。但经过隋唐两代帝王的打压和安史之乱之后,又加上后来的黄巢起义,门阀的根基被摧毁,世家彻底成为历史,氏族就此退出舞台。本身也成为皇权的附庸。 唐朝和北宋中间的五代十国就是一个怪胎,前后只有短短五十三年,这么短时间却历五朝八姓十四个皇帝,立国时间最长的后梁只有十七年,最短的后汉只有四年,短命是可以说是五代王的唯一特点。几乎都是二世而亡。士族已经消亡,军人集团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 ,他们才是决定皇位是谁的。 五代十国实际上就是军人集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军政府,不具备合法性,谁的拳头大谁就合法,安重荣那句:“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是当时情况最真实的写照,也是由于此,普遍百姓死伤无数,白骨累累,同样历经五代赵匡胤直言:“我宁可天下文官都贪污,也胜过武将造反”。宋神宗时期,地方武将造反,后来发生内讧,部分造反武将上书朝廷,要求特赦。皇帝要特赦,宰相文彦博强烈反对。言道:“现在不是晚唐五代,容不得武人胡作非为”。两宋重文抑武就是有感于五代武将的做乱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力太大。 五代时期,皇帝成为玩偶,皇权的神圣性彻底丧失。军权就成为维系政权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导致了五代政权更迭的频繁发生。在唐朝之前,朱温,李存勖,郭威这样的底层人士别说当皇帝,就是要成为官员,进入氏族都是妄想,可是到了五代就是称王称帝犹如儿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地步。想要称帝的的人只要有兵就行,成功率还是蛮高的。 三国和五代十国虽然同属分裂时期,但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节点,二者是截然不同的阶阶级体系。前者开启了世家与门阀时代,“王与马共天下”,实际上就是氏族的时代的写照,而到了五代,氏族彻底地消亡了,科举制的兴起使得寒门走向历史舞台,世家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国真正进入了一个平民的时代。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