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杜月笙病逝于香港。当年风光霁月,如今惨淡收场,甚至于临走前连个“收容”之地都没有。 有人说杜月笙不去台湾,是因为他和蒋介石关系差。其实,二人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不去台湾另有原因,而他最想去的上海,也因为多年前的一件错事而“有家不能回”。 ![]() 杜月笙的洗白之路1949年全国解放胜利前夕,蒋介石和中共代表都让他“跟着自己走”,但杜月笙却选择去香港。 为何不是跟随蒋介石?有人认为他们俩的私人关系不好。杜月笙曾经这样评价蒋和自己:“蒋介石拿我当夜壶,用过了就塞到床底下。” 杜月笙是流氓,糙话说惯了,但这句话却被别人拿来当做两人有嫌隙。 话里或许有不满,但这并不能代表有什么私人恩怨。这句话的本意,更多的是对自己身份的纠结。 ![]() 杜月笙是混黑帮的,他一生都在为自己洗白。黄金荣喜欢别人叫他黄老板,张啸林喜欢听别人喊他张大帅,唯有杜月笙,不喜欢被叫杜老板,而是杜先生。 这不难看出,杜月笙对自己的身份很介意。为了洗白,他解困被捕学生、帮助共党人士、积极筹资捐款对抗日、做公益,办学校,光是抗水灾一项,先后救助款就高达53万。 但是,他想洗白太难了。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杜月笙竞选上海参议会议长,但因身份和政治问题,虽然高票当选,但最终却也是挂个空衔。 在政治场上尚且如此,更何况在老百姓的心里。 所以这句“夜壶自喻”,更多的是摆脱不了黑社会身份的一句叹息。 ![]() 蒋介石:伴君如伴虎既然不是个人恩怨,他又为何不肯跟随蒋介石?最重要的一点,蒋介石拉拢他,是出于政治利益。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远在香港的杜月笙也有话:自己仍在上海留有若干关系,尤且随时可以派人潜往工作。 但是,杜月笙虽表态效忠,实际上却早与蒋介石的意愿相背离。“余质朴无文,生平未尝参加实际政治”,杜月笙临终遗言已经断言了自己与蒋介石终是两路人。 ![]() 其次,蒋介石为达目的,经常“不择手段”。 1948年,蒋介石为挽救财政危机,在上海搞市值改革,发行金圆券,但杜月笙却没有出面表态。作为所谓的“晚辈”,蒋经国直接搜集个罪名抓了杜月笙之子杜维屏。 这件事一直被作为双方“恩怨”的导火索,但究其根本还是蒋介石没把杜月笙“放在眼里”,为达目的,对待杜月笙也是能采用“非常手段”的。 正因如此,蒋介石力邀杜月笙去台湾,他是万不能去的——伴君如伴虎,且道不同更不能互相为谋。 不去台湾,杜月笙也不愿意呆在香港。“其早患有哮喘痼疾,先不惯于香港的潮湿”,可见香港不过是无奈之举。杜月笙最想去的还是上海,但他为何不敢回到故土?这与一个人的“离奇死亡”有关系。 ![]() 汪寿华:“意外身亡”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以学生为主的爱国主义运动,但学生的力量太渺小,很快被当局镇压。 随后,上海工人接过“接力棒”,先后组织了三次工人运动,协助配合北伐进军,其中,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功不可没。 但是,1927年4月11日,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儿。 当天晚,27岁的汪寿华只身一人来到杜公馆。临行前,工人纠察队有人建议他带一个小分队过去,以防万一,但汪寿华却笑着拒绝了。 他说:“我和杜先生是老朋友了,这次暴动成功,他帮了我们不少忙,给了我们不少枪。再说,不久前一群溃兵滋扰浦东杜家祠堂,是我派兵将他们灭了的。我与他有来有往,翻不了脸。” 但没想到,到了杜公馆的汪寿华才知道自己中了圈套。 刚一进门,张啸林和杜月笙的徒弟芮庆荣打晕了汪寿华,紧接着被马祥生和顾嘉棠装进了麻袋、送到了枫林桥,然后直接被活埋! 随着汪寿华的“意外身亡”,80万工人群龙无首,第二天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政变”。 ![]() 杜月笙的心结杜月笙一生资助不少革命党人,为何会残忍杀害汪寿华?原因就是,时任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利用上海帮会对付中国共产党,而当时的帮会正好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他们所依附的孙传芳已经日落西山,急需找到一个新靠山; 第二,中共领导下的上海工人运动严重威胁到了帮会的利益。因此当新靠山蒋介石找到他们之后,杜、黄、张三人立即“变脸”。 ![]() 多年后,杜月笙也意识到,当年的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他的后半生几乎都在赎罪——他多次救助共产党人,还曾保护杨度和周恩来。 但破镜难重圆,最重要的是,杜月笙有了心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曾派人去找他回上海,他也不是没动过念头。但当他看到汪寿华烈士的遗体在枫林桥被挖出的新闻后,总是心有余悸。 ![]() 不久后,杀害汪寿华的凶手马祥生、叶焯山在上海被捕,二人双双被押赴枫林桥执行枪毙,这一切都让杜月笙寝食难安。 正因汪寿华的惨死,杜月笙万不敢回到上海。但他还是表示,希望自己可以在故乡浦东高桥入土,这位曾经的上海大亨,也只能长叹一声了。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