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田园没那么简单。

100人浏览   2024-08-27 08:18:28

有句俗语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话虽如此,但现实生活中的耕种却绝非如此简单。“秋收万颗子”背后,实则是“粒粒皆辛苦”。

因此,古代文人士大夫虽不少人产生过归隐田园的念头,但真正抛下一切,退归林下、回家种田的人少之又少。

这便让“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显得尤为独树一帜。

▲《陶渊明诗意图册页》清 石涛 故宫博物院

在差不多四十不惑的年纪,陶渊明辞掉只做了八十几天的彭泽县令,回到江西农村老家。

他不是字面意义上的隐居田园,而是真真正正到乡下开荒、种田。

▲《归去来兮图》南宋 李唐(传)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那他的田种得怎么样呢?

在南山下种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只不过豆苗还没长出来的时候,“草盛豆苗稀”。

忙完农活路过山泉,洗洗全是泥的脚,“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希望把疲劳一扫而光,

披着草笠跟乡邻们聊天,攀谈自家桑麻的长势,“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身为农民,当然也担心突如其来的坏天气,“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让地里的庄稼遭了殃……

从陶渊明的作品即可看出,一个文人改行种田是不容易的。所谓“田园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岁月静好。

但这样简单朴素的生活却成就了陶渊明的思想。也使得田园耕读自此多了一层理想主义式的诗意,成为后世许多文人追求的典范。

▲《东篱高士图》南宋 梁楷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白遥问陶公,写下:“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杜甫奉陶公为楷模,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白居易敬佩陶公之至,言:“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苏轼甚至说自己在古代诗人中“独好渊明之诗”。孟浩然、王维等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更受陶诗的极大影响。

▲《柳塘渔艇图》明 仇英 台北故宫博物院

陶渊明 “寓居东篱,南山而作”。他躬耕田园所承载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理念,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认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陶公之后,中国人的田园慢慢成为一个符号。不只是肉体上回归,也是精神上的向往。田园成了闪耀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永恒诗意。是人们对自然,对本真,对朴拙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

▲《莲溪渔隐图》明 仇英 故宫博物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