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就预设了一个生死关头的选择:要么做个好人,放弃生;要么作恶,活下去。 无人不对死亡恐惧,无人没有求生欲望,但是若要在毁灭道德的前提下才能求得生存,人们就会犹豫和彷徨。 当然有些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西楚霸王项羽就愿意“生亦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可普通人也会这么选吗? 人性复杂,特别是在灾难面前,崇高的道德只在少数人身上。 只能说一念人间,一念地狱。 所以《罗生门》里的仆人会在短短的几分钟里选择拿起“屠刀”,挥刀向更弱者,是否也可以理解?那么若为生死故,何为善与恶呢? ![]() 所谓“罗生门”《罗生门》讲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善恶选择的故事,其故事内容却很简单: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被主人家扫地出门的仆人走投无路,便在罗生门这个地方歇脚。 世道艰难,仆人这个时候已经在心里盘算如何谋生,他此时给自己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为盗,要么饿死。 犹豫彷徨之际,仆人遇见了拔死人头发的老妇,听老妇一番言论,仆人彻底放弃做好人的想法,直接抢走老妇身上的衣服御寒,然后扬长而去。 一念之间,指责老妇拔死人头发不对的仆人转而变成施害者,抢夺老妇身上的衣服,成了强盗。 真是讽刺。 其实这个故事是芥川龙之介取材于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中第十八话《罗城门登上层见死人盗人语》,但芥川龙之介取了旧材,赋了新意,那“罗生门”便有了新的寓意。 ![]() 看《今昔物语》原小说名就知道所谓“罗生门”指的是罗城门。 罗城门本是日本平安时期京都的一个城门,但在日本平安末年,皇室衰弱,常年战乱,尸横遍野, 那罗城门也是年久失修,颓废异常,许多无名野尸被拖到罗城门丢弃,使得破旧的罗城门更加阴森恐怖。 于是,罗城门就给人们留下了荒凉阴森,是邪魅居住的地方的印象,它在当时的人们心中代表着人间地狱。 那么,“罗生门”就不仅仅代表罗城门这道城门,而且有了阴森恐怖之地之说,引申为地狱也可。 这样,“罗生门”所指就有了明确含义,即“位于地狱和人间的城门”。 这样一道特殊的城门,被当做故事发生之地,其实已经在暗示故事中的人将做出抉择,而这份抉择,不是牌桌上简单的选大还是选小,而是人性善与恶的选择。 而从故事本身的现实角度来看,当时直面带给仆人的选择就是两个,要么饿死,要么为盗。 饿死还是为盗这个选择已经在仆人心里已经盘旋良久,但他迟迟做不了决定。 因为这个时候,仆人才刚刚被主人家辞退,在罗生门暂避雨水,就算民生调蔽,难以谋生,仆人还是觉得自己不至于去做盗贼, 毕竟那是丧尽天良的事情,但是不做盗贼,就有可能成为罗生门上这些被抛弃的尸体中的一员。 ![]() 他反反复复地思考选择的结果,就是没有勇气下定决心。 在这个时候,犹豫彷徨的仆人上了罗生门的二楼,就是这座城门堆死尸体的地方,他遇见了老妇。 那老妇正趴在一个长头发女人的尸体上,用瘦骨嶙峋的鸡爪手一根一根地拔那长长的头发。 仆人先是感到毛骨悚然,然后就是强烈憎恶之情,是对老妇的憎恶。 也就是说,仆人在这个时候是非常厌恶老妇丧尽天良的行为,厌恶做不道德的事情,说明他本身是有向善的信念的,也正是向善的信念让仆人憎恶老妇。 没想到,老妇的一番言语动摇了仆人这向善的信念,还引得仆人转而产生了恶念,也做出了抉择。 ![]() 那老妇解释道她拔头发的那个女人本身也不是好人,常年捉蛇切段,然后晒干拿到禁卫军营地里当做干鱼卖。 当然老妇并不觉得长头发女人所做的就是坏事,她是为了生存, 那么,自己拔长头发女人尸体的头发拿来做假发,也是为了生存,是为了不饿死,这样说来,自己是没有错的。 这样一番话,让仆人“恍然大悟”,之前那“饿死还是为盗”的选择就不值一提了,他是为了生存,这样他剥光老妇身上的衣服,老妇也不应当怪他。 就像老妇自己说的那样,这是为了生存,这是没办法的事。 于是仆人恶狠狠地扯掉老妇身上的几件破衣,并将老妇一脚踹进死尸堆里,便消失在夜色中。 只留下一句话:“那么,我剥你的衣裳,你也休要怨恨!否则,我也会饿死!” ![]() 善与恶仆人在几个念头之间下定决心做个盗贼,很显然是因为老妇的一番辩解之词。 我们可以深层推理一下老妇没有表达出来的逻辑关系。 老妇始终觉得自己行为是没错的,她为了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从两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 首先,那长头发女人是个奸商,本就做了不好的事情,自己拔头发也算是惩恶扬善。 其次,那长头发女人已经死了,而老妇自己还活着,拔女人的头发,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谋生,有何过错? 这样说来,虽然长头发女人卖假鱼干是行恶,老妇拔死人头发是行恶,仆人抢夺老妇衣服的行为也是行恶。 但是依老妇的逻辑下继续推理,老妇拔死人头发是惩恶扬善,仆人抢夺老妇衣服的行为也成了惩恶扬善,那么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盗贼?并且这是没有错的。 这样一想,真是细思极恐啊。 老妇的说法是在一边承认自己行为是恶的,一边又在行为中淡化这种恶的意识,简直让人无法反驳。 但是细想,这都是老妇自己的说法,她的说法就存在自圆其说的疑点。 其次,单论老妇拔死人头发这个行为来看,她是在行恶。 因为佛教理念中死者为大,按理说我们应该尊重死者,那么玷污死者身体为不尊重,拔死者头发亦为偷盗。 最后要思考的是,是谁赋予了老妇惩恶赏善的能力? ![]() 人生而平等,但是弱肉强食。 这一点,从仆人轻易制服瘦弱老妇就可以看出来。 在仆人盘问老妇为何拔死人头发前,两人曾有一段扭斗,瘦弱的老妇自然败在强壮的仆人面前。 当时仆人拧着老妇的胳膊,把老妇按到在地,心里不禁洋洋得意,觉得老妇的生死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这说明,在《罗生门》的故事背景下,强者有挥刀向弱者的能力,那么惩恶赏善的非“强者”不可为,这里的“惩恶扬善”就存在疑点了。 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惩恶扬善”?还是单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很显然,老妇的逻辑推理属于前者,那么她所谓的“惩恶扬善”就是错的。 从老妇后来的遭遇就可以看出一二。
意思就说,人若做了恶事,要么立马得到报应,要么之后得到报应,要么今生得到报应,要么来世得到报应。 其实《罗生门》中存在着“善恶有报”的因果观。 ![]() 那死去的长头发女人做了奸商的恶事,报应她死后被拔头发。 老妇做了拔死人头发的恶事,报应她被剥去仅有的褴褛旧衣。 而至于仆人,无人知其去向。 但是想来也是,仆人既然已经做出选择为盗贼,那么此后也一定会继续行恶,千古以来,有哪个盗贼会有好下场? 人性思考便是人物的选择是迫于生存,我还是感到仆人一开始就有“性本恶”的倾向。 仆人在罗生门下避雨,一开始就给自己两个预设选择,要么饿死,要么为盗,但真的就别无选择吗? 做恶之人向来会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辩解。 就算世道艰难,难以谋生,但仆人有手有脚,身体强壮,难道真的就不能自己劳动谋生吗? 都说女人难以谋生,小说中长头发女人却能自己捕捉蛇,腌制蛇肉为生,那么无病无痛的仆人就不能如此做吗? 说到底,这是一种利己主义倾向。 仆人只给自己留下一个生存空间的选择,但是这个生存空间的选择是以伤害别人为代价的,他犹豫彷徨的不仅仅是选择哪一个,更多的是这个选择本身。 ![]() 这是个仆人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问题。 他此前一直做主人家的仆人,也算得上是衣食无忧吧,从他与老妇的着装可以看出来。 仆人里面穿的是棣棠色单衣,外面还罩着藏青夹袄,而老妇就穿着赤褐色的破烂旧衣。 那么仆人在看到老妇拔死人头发时,不仅有憎恶之情,还有轻蔑之情。 有没有一种可能仆人是在表达第一次见到“恶”的行为的反应。 人们总是鄙夷别人恶的行为,而忘却自己的行为。 因为这个时候的仆人下一步行动是要下手拿住老妇,要谴责老妇,完全忘了他之前有想做盗贼的想法。 还有就是仆人最后说的话和老妇诡辩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啊:因为我要活着,所以你要付出牺牲。 所谓利己,也不过如此。 其实若是要我们面临存亡危机,未必不会做出如仆人一样的选择。 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性在面对存亡的危机时,很容易会退化为兽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着想一回? ![]() 本来我们人类,就是要为自己而活,可是为自己的罪恶找理由开脱,把错误归结于外部原因,全然为“恶”做打算,是为极端的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的另一部小说《鼻子》中详细描述了这种思想:
不想他人好,只想他人坏。 面临问题和选择,我们自然而然地只为自己着想,仆人最终做出利于自己的盗贼行为也不过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所谓“他人即地狱”,莫过如此。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