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荷花代表什么寓意(四季花开——荷花)

100人浏览   2025-01-06 09:02:03


每到仲夏季节,不管是野生的还是种植的,不管是池塘里还是盆栽的,荷花到了它开放的时节就会映日开放。

荷花具有多重寓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有着高风亮节、品格高洁的寓意;荷花的枝杆笔直且中空,给人一种忠诚正直的感觉;荷花又叫青莲,青莲和清廉谐音,因此还象征清廉;荷花是爱情的象征,寓意爱情美满。

说到荷花,不能不说周敦颐和他的《爱莲说》。在《爱莲说》中,作者将莲花比喻为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自此,奠定了莲花在花界“君子”的地位。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在庐山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上面说:“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挥笔题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里、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人们喜爱的有很多。东晋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牡丹。我就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节,香气远播,亭亭玉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戏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当然,周敦颐在文中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来表现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但也不是一概而论,正如俗话所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唐朝诗人中像元缜就喜爱菊花,他的《菊花》诗: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围绕在篱笆边欣赏菊花,直到红日西沉。

李商隐喜爱荷花,写了很多荷花的诗,据说李商隐的初恋情人就叫“荷花”。

宋朝诗人中各人喜爱的花也不同,像林逋喜爱梅花,一生未娶,在杭州西湖孤山只养鹤植梅,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尽了梅花的气质与风姿。

苏轼则偏爱海棠,有《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由于偏爱海棠,担心夜深海棠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独自欣赏海棠花,直到深夜。

黄庭坚偏爱水仙花,他赞美水仙花“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沈为骨玉为肌”;李清照则偏爱桂花,她在《鹧鸪天·桂花》中赞美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陆游也喜爱梅花,一生写了很多梅花诗,最有名的还是“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等等。

荷花是纯洁的、美丽的,同时它也是幸运的,在它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诗人写诗赞美它。在它刚刚露出水面,还没有舒展开的荷尖时,杨万里就有《小池》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从泉眼流出,没有一丝声响。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了水面。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这只蜻蜓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

到仲夏季节,荷花盛开时,同样有杨万里写诗赞美她、歌颂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清晨走出西湖时天上还挂着残月,我陪着友人穿过荷塘,行走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在这样的红花遍地、清凉阴阴的世界里,我们走过了南山,又越过北山。

在仲夏六月里的西湖,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碧绿的莲叶一望无际,与远处的天际相接,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明娇艳。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通俗易懂,自成一家,号称“诚斋体”。这两首诗就是他的代表作。

到了采莲时,江南有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前三句点明采莲季节和地点,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秀丽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并列,描述鱼儿嬉戏的情景。歌唱者运用比拟、移情和复沓等手法,营造出江南水乡采莲的优美意境。

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的唐朝诗人王昌龄也有二首采莲诗。《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的小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湖里,采完之后明月又把她们送回湖边。

采莲女的罗裙像荷叶裁出来的一样绿,亭立的荷花与采莲女美丽的脸庞相互映衬。碧绿的裙子、采莲女的面容混杂在荷叶、莲花中难以辨认,听到采莲女的歌声才发觉水中有人来采莲。

第一首诗通过“争”、“弄”、“来”、“迎”、“采”“归”一连串的动词将采莲女活泼开朗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

第二首诗就像一幅画。作者让采莲女们夹杂在荷叶、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就像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样,分不清是花还是人。

到了深秋季节,荷叶已枯,池塘里显得一片枯寂。李商隐有《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隐22岁,应试不中,投奔时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没成想刚到兖州就病故了。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和李商隐也是情深义重。后来,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秋夜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诗。

竹丛里船坞洁净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清幽。思念之情隔着一座座城池飞向远方。

天空阴云连日不散,秋霜时节也来了。留下这满池枯残的荷叶,深夜好听萧瑟的雨声。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领刘姥姥一行人游览大观园,途中坐船游湖,湖里有干枯的荷叶,宝玉想命人拔了去。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李商隐去世的前一年(857),在秋暮游曲江时为悼念亡妻写了一首《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前二句写荷叶的“生”与“枯”,暗示人生的变化;后二句感叹尽管自己此身尚在此情长存,无奈逝者已矣,格调凄惋。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系此诗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说:“此亦追悼之作。”这首诗语浅情深,庄重沉痛,情味自别,应是为王氏所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