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宋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6 Apr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上片由现境而忆已过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全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含蕴深刻,耐人寻味。 译文 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⑵把酒:端着酒杯。 ⑶从容:留恋,不舍。 ⑷紫陌:紫路。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的都城,据说当时曾用紫色土铺路,故名。此指洛阳的道路。洛城:指洛阳。 ⑸总是:大多是,都是。 ⑹匆匆:形容时间匆促。 赏析 此词上片叙事,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这里的新颖之处,是作者既未去写酒筳之盛,也未去写人们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游赏这大好春光。首二句词语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洛城东”揭出地点。洛阳公私园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专记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所以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就是下片的“去年”。“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创作背景 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谢绛等游,娶胥氏偃女为妻。当年春,友人曾同作者在洛城东同游。欧阳修在西京留守幕前后共三年,其间仅明道元年(1032)春在洛阳,此词当即此年所作。词中同游之人或即梅尧臣。 一说此词当作于明道二年之后。明道元年(1032),尹洙、梅尧臣等相继离去;明道二年(1033),欧阳修妻胥氏病逝。此词为悼亡惜别而作。 ![]()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