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和电影里面,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小心我告你诽谤。
诽谤的意思是,以不实之辞恶意攻击他人。现在的诽谤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古代诽谤却是一个褒义词。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关于诽谤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出名的故事,喜欢历史的人可能看过,但很少有人知道里面的深意。 战国时期有一个齐威王,这个齐威王是非常有志向,非常有作为的君主。齐威王年纪轻轻的就继位了,他很想有一番作为,雷厉风行的整顿吏治。
几年整顿下来,齐国颇有起色,他也比较满意。战国时期是一个大争之世,每一个有志向的国家,有志向的君王都想一统天下,齐威王就有这种志向。
有一次丞相驺忌向齐威王禀报一件事情,
“我王,日前臣派两路秘使查访阿城与即墨县政绩,使者已回到临淄,结果却与我王判语不同,臣特来禀报。” “如何不同?”齐威王淡淡问道。 “经使者查实,阿城令所辖三城田野荒芜,民众逃亡,工商不振,百业凋敝。那阿城令却将府库之赋税财货,用来贿赂我王身边吏员,猎取美名,便官声鹊起。” “即墨令所辖三城,田野开辟,民众富饶,市农百工皆旺。五年之间,人口增加万余。且官府无积压讼案,村社无族人械斗,民众皆同声称颂。那即墨令勤于政事,常常微服私访于山野民户,却不善疏通,以致官声不佳。” (齐威王之前听到的消息是刚好相反,正准备提拔重用阿城令) 齐威王道,“岂有此理?我齐国整顿吏治数年,竟有此等颠倒黑白之事?丞相,秘使所查,可敢担保?” “我王,这个秘使就是为臣自己。” 齐威王脸色越来越难看。 “我王,请看臣可算齐国美男?”驺忌突然问。 齐威王不禁一笑,“丞相真有闲心哪。你身长八尺,伟岸光华,何明知故问也?” 驺忌笑道:“我王容臣一言。今日清晨,臣在镜前整衣,臣妻在旁侍奉。臣问妻,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臣妻笑曰,夫君雄姿英发,俊逸非凡,徐公岂能相比?臣出寝室,在正厅遇妾,臣又问妾,我与徐公孰美?臣妾羞颜笑答,夫君天上骏马,徐公地上狐兔耳,何能相比?臣出门于庭院遇客人,又问客人,客人答曰,公乃人中雄杰,徐公一介寒素士子,自然驺公大美。却不想方才过市,偶遇徐公,两相寒暄,臣自觉不如徐公之飘逸俊朗。市人亦围观品评,皆说臣不若徐公之美。然则我王,何以臣之妻妾客人,都说臣比徐公美呢?” “以臣思虑,臣妻说臣美,她是爱臣过甚。臣妾说臣美,她是怕失去臣之宠爱。客人说臣美,是有求于臣。爱臣、怕臣、有求于臣者,皆说违心之言讨好于臣。齐国千里之地,一百余城。宫中妇人都喜爱我王,朝中之臣都惧怕我王,境内之民都有求于我王。可想而知,我王究竟能听到几多真话?” 这就是著名的《驺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我们读书时都背过,可是书中只有前半段,没有讲后半段的故事,后半段的故事更惊人。齐威王是个明君,没有完全听信,他派出密使去两城认真核查真相。
真相出来了,一个月后,齐王宫的车马场中央立起了一口一丈多高的大铁鼎,甲士林立,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细节就不说了,直接说结果。齐威王查出丞相所言属实,封即墨令万户,晋升为齐国司寇,欺上瞒下的阿城令投鼎烹杀。这还没完,欺骗齐威王的20余亲信、官吏也被烹杀。 齐威王痛心地说,“本王将尔等视为亲信耳目,尔等却将本王视作木偶。若饶恕尔等,天理何在?法制何在?上将军,将本王划定之人,一律烹杀!” 齐威王最生气的不是他们欺骗自己,而是怕这种歪风放任下去会毁了齐国,黑白不分、是非颠倒,好人被说成坏的,坏人被说成好的。 第二天,大街两旁便张挂起了《许民诽谤令》。根据这道法令,齐国大小一百余座城池的主要大街,纵横齐国全境的十余条官道两旁,都立起了“谤木”。这种“谤木”与人等高,官道旁每隔五里立一块,城池街道每隔三十丈立一块。 实际上是在一根粗大的木柱上方,钉一块大大的方形木板,专门供民众在上边或写或画或刻,评点人或事,或提出自己的国策主张。这便叫“诽谤”。谤木写满,便有吏员随时更换,写有字画的谤木必须全部上缴王宫官府,任何地方官署不得扣押。
任何人都可以公开向齐威王进言,广开言路,谁也不能阻拦,提的建议对国家或老百姓有利就有奖励。从这时开始,齐国开始走向真正的强大,吏治清明、路不拾遗。 齐威王死后,“谤木”越来越高,齐国走向衰弱、灭亡,诽谤的意思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