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反经合义的意思是什么(礼义匡其正)

100人浏览   2024-11-03 08:32:36

从经验现实出发,充分发扬儒家仁爱思想,因礼义而匡其正,是荀子思想的又一特征。


“夫荀卿生于衰世,意在济时,故或论王道,或论霸道,或论强国,在时君所择,同归于治者也。若高言尧、舜,则道必不合,何以拯斯民于塗炭乎?故反经合义,曲成其道,若得行其志,治平之后,则亦尧、舜之道也。”

从另外一方面讲,荀子之说的确切中时蔽,而承继了孔学之“礼”,亦不失为儒家之道,或说与孟子具有异曲同工之举。

但荀子之仁,总是以“礼”而论“仁”,其“礼”便总是离开了“自觉之心”,与传统的“心性”之说有些距离。

这样一来,“礼”便只在形式上做足做强,即所谓“隆礼”,忽视了“礼”的根本。甚至以“术”取代于“礼”,以“法”规范于“礼”。

如荀子所言,“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立隆而勿贰也。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慎谨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虽然也讲仁义、恭敬、忠信、端悫,但皆从“术”,从“礼”,而不相反,不是“术”、“礼”从“内”、从“心”。

身体力行,兴法而强治,虽能强国,却也富民,然而若兴欲而违仁,处处以法匡正,心性贪变,兴一时之治、之富可也,若长治久安实为难事。

荀子为儒学,虽不及于孔子仁学强调内心的自觉,也不及孟子的性善之说,专求放心,然而荀子终究是儒学,仍然主张儒家的基本精神,如隆礼义,法后王,讲诚信,行中道。其“礼义”所加于民较法制还是较为缓和的,完全不同于法制。

秦废儒而用法,以力强行,虽秦强,但民心违仁,其强也速其亡亦速。

荀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明确地说明了倡导儒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明礼而守道,尊上而守义,诚实而守信,是治国安邦之要。

荀子与墨家无等差正好相反,主张礼义次序,明分使群。

荀子认为,无礼则无序,无礼则不分,齐之则不使。“分均则不偏,埶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埶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又说,“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知者为之分也。”

在荀子看来,天数谓不齐,自然为等差,故其制有等差,若无等差,则不能制也。等差不仅是天之常道,而且也是礼义所制之必然及重要的依据,上尊而下卑,富贵而贫贱,有执有使,上下分明,有序而治。

荀子此思想虽然将人分为高低贵贱,然而较之墨家的慢等差,以及道家的齐万物,或者法家“万物齐”,更为贴近社会实际。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