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志中归纳的6个地震前兆 古人将天象的变化、异常的天气视为地震前兆。在中国历史上地震多发地的有关方志中,也保存有地震征兆的记载或总结,如《皇朝经世文四编·卷十·学术地学》载有龚华民所归纳的“地震之兆”、“六端”,这六端又被宁夏《隆德县志·卷四·拾遗震灾》所转引: 1、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2、池沼之水,风吹成縠,荇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 3、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澎湃,荇藻交萦,无端而泡沫上腾,有若煎茶之沸,是为地震之兆……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 4、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 5、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6、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栗,势必地震。 县志作者还十分明确地说:“居民如遇此六兆,急宜趋避,以防不测之灾”。 另外,地下水在地震发生前也会出现异常现象。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水位突升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征兆二:天气异常 古籍中将异常天气,如太白昼见、冰雹赤雪、云雾蔽天、霪雨水旱、季节反常、风霾等的发生,与随之发生的地震联系在一起的记载也较多。 动物异常反应 地震发生前,动物会出现明显的反常行为,如:鸟类惊叫、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鸡飞狗跳等等。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一书中,有关地震生物反应的记载就有126条,其中涉及了24种动物。 在大多数强烈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的前兆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前一天之内,有时会短至几分钟,或长至数天、数十天。随着地震震级的增大,震前出现习性异常的动物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及其反应的强烈程度等,都有相应增加的趋势。 地震前,大多数动物会出现惊恐、不安、逃离等反常习性;少数则出现出发呆、忧郁、不进食等行为。 《大唐开元占经》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献资料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震前老鼠反应异常的记载,如:“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 动物就如一架“活”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自带一架复杂而敏感的环境变化感知系统,可以将地震前兆信号进行有效地提取和放大,对人类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减少人命伤亡。 古代有一则顺口溜,很形象地反映了地震前动物的异常行为: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人对地震也有感知力 一般人以为,人似乎对地震没有感知力,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科学家经过研究指出,人类也能够在地震前的短暂时间内,表现出异常现象。例如,在美国旧金山海湾地区,那里的居民在地震前72小时内,会出现烦躁、易怒、头昏眼花、头痛、恶心等征兆。 此外,美国生物学家马沙·亚当斯还根据人类在地震前的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在8天内预报的准确性可以达到80%。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