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是横的历史,历史是纵的地理。法国绍克吕的名言阐明了历史、地理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深奥哲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庆祝海兴县诞生50周年佳节到来之机,横观海兴地理平方公里915,纵溯海兴历史半个世纪50年;笔者为她的诞生及沿革作简录,以志感谢和纪念海兴这片养育之恩故乡热土。 河北省海兴县较早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是1966年4月地图出版社编制(印注:本图行政区划资料截止期1965年12月)出版的《中国地图册》,第2版(1971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绘制)改正为“海兴(苏基)”。“海兴(小山)”改为“海兴(苏基)”,从一侧面记录见证着海兴县从小山县(小山)到海兴县(苏基)诞生的经历。1965年7月,河北省沧州专员公署编制的包括新建海兴县(1965年6月26日,召开海兴县建立庆典大会,定为诞生日)在内大型(149×129厘米)的《河北省沧州专区行政区划图·内部资料·天津人民印刷厂印刷》则从一侧面纪录了1964年冀鲁两省(以四女寺减河为界)调整沧州与德州、惠民地区区划及后1965年(包括海兴县)沧州及海兴县建县诞生时较详细的区划和准备进一步调整的部分情况。据此,结合相关文献,为海兴县诞生、50年政区沿革及相关沧州等地区部分行政区划,简志记录供批评。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海兴县的源缘,徐华章先生(已故)风趣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海兴县的诞生是响应毛主席兴修水利·造福人民,“一定根治海河”伟大号召的结果。1963年11月17日,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广大海河流域的人民开展了大规模前无古人兴修水利的根治海河工程。1964年秋天,河北省根治海河的序幕在沧州的宣惠河拉开。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宣惠河流域连续遭受沥涝灾害(1960年—1964年五年间,年均涝地约百万余亩)。宣惠河流经山东无棣县部分流域入海,盐山县与无棣县常因水利工程及排涝发生矛盾和纠纷,严重干扰根治海河事业的正常开展,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1964年3月2日,河北省向国务院报送《河北省沧州专区关于治理宣惠河工程的报告》。中央明确指出:治理宣惠河与调整行政区划是两回事,冀鲁两省应从大局出发,不要因区划调整等问题而影响工程〈盐山沃土闸等尾闾〉的实施。中央为了保证根治海河工程顺利开展,确定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冀鲁等省行政区划边界调整问题。 1964年4月14日,冀鲁达成《解决冀鲁边界水利问题的协商意见》:(1)除四女寺减河左岸山东德州专区和右岸河北沧州专区宁津县,左岸吴桥县所属地区暂不变动,留待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外,其余都已取得一致意见。(3)划界地区的卫运河、四女寺减河河滩村庄,以现在的主流河道为界,左岸属河北省,右岸属山东省,各村所属土地不变。按协议河北沧州专区庆云县左岸玉皇崔、王可忠、刘范、庆云县城城关四个公社61个自然村(大队)仍归河北省,庆云县减河右岸解集等14公社327个自然村划归山东省。盐山县崔口公社及右岸11个自然村(17个大队)划归山东省,崔口公社左岸16个自然村(16个大队)仍归河北省。山东省惠民专区无棣县减河左岸(北岸)的辛集区等区社51个自然村(58个大队)划归河北省。1964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签发《对解决冀鲁豫晥苏有关边界水利部问题的协商意见的批示(中发【64】490号文件)》:解决了四女寺减河上游冀鲁两省行政区划调整问题。通过这次调整,原属河北省沧州专区的宁津县(道口公社左岸何庄等32村归吴桥县,龙潭公社左岸耿家圈等8个村归东光县)、庆云县(327村)、吴桥县(大赵、张鳌、西塘、赵虎、赵寨、赵芙蓉、刘汉七个公社150个)。东光县(张大庄公社13村)、盐山县(崔口公社11村)四女寺减河右岸区域划归山东省。由此可见,河北沧州“从大局出发”,以根治海河的千秋大业为重,保障了兴修水利的海河工程的顺利开展。 1964年和1965年,沧州大地有二件大事引世人关注:一是宣惠河(沃土闸)疏浚竣工,二是海兴县的建立。1964年9月6日、11月30日、12月19日,河北沧州地委和专署向河北省委和人委报送《关于我区与山东省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和增设新县制的报告》、《关于增建小山县和盐山、黄骅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沧字37号、署民字312号文件)》、《关于建立小山县的请示(沧字【64】41号、署秘字【64】329号)》三个文件。报告汇报4月和8月冀鲁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后,建议将无棣县划归沧州的部分,再将盐山、黄骅县的部分区域划入,建立一县小山县址拟设在小山镇。请示又指出:我区与山东的边界调整以后,为了便于领导,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强国防建设,我们拟由新划入的地区,再从盐山、黄骅两县适当划出一部地区(总计十四个公社,三个农场、一百八十个村,十一万二千五百九十八人,四十一万七千七百五十二亩耕地),组成一个新县,立名为小山县,县址设在小山……。这部分地区从沧州看是个偏僻的地方,紧靠渤海,面积广阔,经济比较落后,但是生产潜力很大,有发展前途,特别是对加强国防占有重要地位,单建一个县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拟新建小山县地区,每人平均四亩耕地,可开垦的荒地约有二十多万亩,四女寺、宣惠两大排水河横贯其境,现正进行第一步开挖疏浚,对这个地区的开发改造极为有利,同时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很大,条件很好,单建县以后,领导加强了,经过努力,完全有可能变成一个很有前途的商品粮基地。这个地区处在我区的东南部,紧靠渤海,对国防很为重要,但由于其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很不方便,建县以后,可以以小山为重心点,沟通黄骅到山东的滨海公路,并与内地交通干线连接,对加速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强国防有着重要意义。 1965年元月,国务院和河北省同意建小山县批复下发后,河北省责成沧州及盐山县认真谋划筹建工作。2月,抽调原庆云县县长平景儒为盐山县县委副书记(海兴县良章村人,拟为新建县县委书记)负责抓新县筹建工作。3月初,上级指示,要重新考虑新建县的县址和名称(因小山的军事设施)。河北省委派副省长高树勋(盐山南高金庄村人,同杨店、魏庄、小庄、郭桥等村多有亲戚,抗日战争时期曾率国民党十军团在这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对冀鲁边区这一带的历史地理情况比较熟悉)具体指导新建县的选址定名和宣惠河治理等工作。平景儒、徐华章(时任辛集区委书记,划界前,曾多次带人干扰宣惠河排涝和沃土闸工程;划界后,随辛集区划归河北,任海兴县副县长至退休;山东无棣县北大庄村人)等领导建议,县址选在高湾、郭桥、辛集、苏基四公社之间,以高湾程(旧城)村为中心,西至明泊洼,南至高湾、北至苏基尤庄子、东至郭桥和辛集甘草庄,距沧州60多公里,不算甚远,南有宣惠河和四女寺减河等河流,对发展农业和和交通具有便利条件;又为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工作好开展等优势,为县址的优选。此地,历史上曾为隋唐宋无棣县的县城旧城(程村),金元为海丰镇(乡),明初又以东无棣县西北的海丰乡改名为海丰县,而明清海丰县民国初(1919年)改复名无棣,新建县就叫海丰县吧,这样叫有文化底蕴,容易叫响。高树勋说:海丰县容易和山东无棣县历史上的海丰县相混淆,也和现在广东省海丰县重名,不适宜作新建县的名称。这一带太偏南,又多为好的可耕地,也不适宜作新建县的县址。大家讨论后,表示赞同。沧州地委书记曹庶范、盐山县委代理书记萧和(韩进先书记带团外出搞四清)及孟繁山(曹庶范的秘书)等建议县址选在苏基村,苏基在历史上曾叫海盈镇(宋金),就名为“海盈县”。高树勋说:新建县靠渤海,取“靠海而兴,繁荣发达”之义,就叫海兴县。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国务院154次全体会议,批准了河北省《关于建立海兴县的请示》。1965年6月26日,河北省及沧州专区在苏基村西(会场设在今海兴县交通局院内朝西)召开海兴县建县庆祝大会,参加庆典大会的有沧州地区委书记曹庶范等省地县领导和新调入的千余名干部与闻讯赶到的人民群众。沧州地委副书记吕剑飞代表沧州地委和专署讲话说:海兴县的建立,不论从经济建设上看,还是从国防建设上看;不论从群众生活的要求上看,还是从国家建设的需要来看;不论从当前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代理海兴县县委书记平景儒(同年12月正式任命)在大会上表态说:海兴县的建立,既有经济意义,又有国防意义。我们来自全省各县的同志们,要在革命的道路上,紧密地团结起来,担起上级党委交给我们的既光荣又艰巨的重担,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1965年7月1日,海兴县人委正式办公,并启用国务院制发的“海兴县人民委员会”的印章;同年7月10日,中共海兴县委开始启用中共河北省委制发的“中国共产党海兴县委员会”的印章。经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批准,中共沧州地委及专署任命平景儒为中共海兴县委代理书记,黄德堂为中共海兴县委副书记。首届中共海兴县常务委员会由平景儒、黄德堂(河北任丘县人),王新华(农工部长,河北盐山县人),于桂岩(组织部长,河北交河县人),孙善成(人武部政委,军人,山西省人),刘玉池(河北南皮县人),崔亚明(河北任丘县人)七人组成。海兴县人民委员会由黄德堂(代理县长),崔亚明(副县长),刘玉池(副县长),徐华章(副县长兼辛集区区委书记,同年12月撤销辛集区委书记)四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兴县人民武装部,由河北省军区报经北京军区批准,任命平景儒为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庞尔清任部长,党委书记孙善成任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王长春为副部长、邢宪忠为副政治委员。河北省委和人委与沧州地委和专署对新建海兴县的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高度重视,按高于一般县的人员编制为海兴县配备干部和工作人员。1965年5月11日,沧州地委组织部和专署人事处联合制发了《关于海兴县的干部配备意见》的文件,为海兴县配备干部1309(其中从沧州地区各县和沧州市抽调532名,地委和专署各部门抽调97名)名。1965年8月5日,河北省编制委员会以(65)编字147号文正式下达了《海兴县部门机构设置方案》。中共海兴县委设立办公室、组织部(包括编委)、宣传部、农工部、监委会、财贸政治部(工业);海兴县人委设立办公室,民政、人事监察、文教、卫生、计委(统计科)一委五科,公安、农林水利(农机)、财税、商业、粮食、交通、邮电、供销社、手工业联社(工业)二社七局,检察院、法院、银行(农行)及共青团、妇联、工会,共27个部门和单位。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战胜三年自然灾害的沧州人民,又迎来“一定要根治海河”战洪图古老沧州大地的新变化。其显著标志就是根治海河的大序幕——治理宣惠河(沃土闸)胜利竣工和乘这一浩荡东风而诞生的新生儿——海兴县。1965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靠五亿农民办水利》的社论和《水利工程设计革命化的一个范例——宣惠河工程是怎样诞生的》与《宣惠河疏浚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长篇通讯,高度赞扬勤劳智慧的沧州人民战天斗地精神。 二、沧州大地新海兴 古老的沧州大地以日新月异、崭新面貌迎来建州1500周年的庆典。1500年的风云变换,朝代更替,行政区划沿革的历史只要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等促使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法则,适当作区划调整还是有必要的。反之,无必要频繁的区划调整,会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沧州近半个世纪的区划相对稳定,其(包括海兴)发展可以说翻天覆地。 1964年12月,冀鲁两省以四女寺减(碱)河为界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基本结束。通过这次调整,原属沧州专区的宁津(766村)、庆云(347村)等县减河右岸(南、东岸)1267(或1268)村划归山东省,原惠民专区无棣县减河左岸(北岸)51村划归河北省沧州专区(由盐山县代管)。1965年下半年和1966年上半年,沧州地委和专署。按照河北省委和人委指示和要求,进行新建海兴县和谋划沧州市扩展等区划调整工作。 一、沧州市区扩展计划:1965年4月6日,荣杨事件(经国务院批准,沧州市刘表庄、小赵庄两个公社荣、杨、鞠官屯等13个村由沧州市划归沧县区划调整引发)平息后,沧州地委和专署向河北省委和人委提出建议,重新调整沧州市与沧县及周边县的行政区划。其具体方案为将沧县运东地区,除仵龙堂公社全部划入东临的孟村县外,运西东纪洼,纸房头,杜林、姚庄子、王祥庄、西花园六个公社和运东所余公社全部划归沧州市管辖(将交河县泊镇单独划出归沧州市),争取沧州市扩展升级为河北省省辖城市(1983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为省辖)。同时,将沧县县委和政府等机关迁出沧州市区于运西的杜生镇。沧县运西的高川等九个公社保留在沧县,再将献县东北部的淮镇、高官、韩村、东村四个公社,河间县子牙河以东的宋位村、景和、田刘王、西留庄、黎民居、北老生六个公社划归拟迁杜生的新沧县。沧州市区扩展和沧县的区划调整计划后因“文革”而被中断夭折,而新海兴县的区划调整如期进行,到1966年“文革”前基本完成。 二、新建海兴县的区划调整:沧州地委和专署针对新建海兴县存在辛集区及区域布局存在管理体制等问题,决定进行重新调整。(一)原无棣县减河北岸51村(58个生产大队,444个生产小队,34500余人)的调整。1、撤销辛集区及宋王公社,合并为辛集公社,辖辛集(公社驻地),刘王,于、魏家庄,孙、赵(汪)、巩、苑家堤头,宋王庄,新立(辛里)庄,马庄子、甘草庄12村。2、保留原朱王公社,辖朱王(公社驻地)、王、马、寇、郭、任家庄。大、小韩庄,韩赵庄、北王庄,官庄11村。3、撤销良户(驻大良户)公社,改山后公社为小山公社(由山后改驻小山),辖原山后公社的小山、山后、毕王文、曹庄子、张皮庄子及原良户的李、周、孙良志8村;原良户公社大、许良户,中、西李四村归苏基公社。4、杨埕公社(驻香坊村)原属村(大队)情况比较复杂。所辖香坊、杨埕子(一大队),坨里、抛庄(坡庄、坨儿坡),大官庄、后官庄(一大队),刘家庄(刘家灶)、边庄(以上村庄半农半渔);王庄子(村居民没入社,1974年漳卫新河疏竣后,新河道南岸滩地部分被山东无棣县孟庄子使用),棚房(一棚在姬家堡子岛上,二棚、三棚在减河北岸),三道沟子(原在减河北岸,漳卫新河取直工程,将其断为两段,南段被无棣县水沟村使用),大口河堡、高坨子堡、姬家堡等10村(16个居民点),从王庄子至姬家堡居民点的居民多以渔业生产为主,流动性较大。1966年5月,沧州及海兴渔政部门为了加强沿海一带的渔业生产管理,在原棚房居(渔)民地复设海丰渔业管理机构隶属于沧州和海兴渔政(水产)及杨埕公社,海丰渔业总队下辖八个渔业生产大队,主要在海兴县29.5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34.4公里的岛屿海岸线附近的渔场从事海洋捕捞生产。1990年3月,沧州及海兴县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香坊(杨埕)乡的有效管理,决定以海丰为中心设立海丰镇,这一建议已获得河北省的批准(后因个别领导不支持,没有实施)。5、原付赵公社(驻付庄子)辖付庄子、赵高庄、蔡家庄(蔡庄屯)、西侯庄、常庄、东侯庄及建县时从黄骅县杨庄公社划入的盘洼村7村不予调整。(二)原盐山县104村(114个生产大队,约67500人、367512亩耕地)的调整。1、将原郭桥公社(驻郭桥)的大徐庄由张会亭乡还属郭桥,康庄由高湾还属郭桥,仍辖郭桥、前后小里寨,大徐庄,潘家庵(前、后)、板桥、菜园、沃土、清水沟(东、西)、段庄、范庄(东、大、西)、王庄(东、西)、康庄17村(22大队)。2、张会亭公社(驻张会亭村)仍辖张会亭、三王庄、北台、小庄、温暖庄、双庙、南齐、北齐、魏庄、杨店、马庄、小徐家、小路家、赵庄、张家道口、豆腐营16村(大队)。3、高湾公社(驻高湾村)辖高湾(三姓庄)何庄、程村(前后)、刁庄(前、后)、田庄、大路庄、宋庄、齐庄、良章(前、后)、刘巡庄、魏桥、戴庄(前、后)、洼冯、茶棚19村(24大队)。 4、将原盐山县县农场(驻孔庄子又称孔庄子农场)更名海兴县(孔庄子)农场,将原新生、明泊洼合并改为明泊洼农场,均属沧州专属农垦处和海兴县管理。海兴县农场孔庄子、刘佃、栾庄子、邓(巩邓庄子)、苗庄子、马庄子、小黄、大黄8村(大队)和农场五、六分场;明泊洼农场分一、二、三(总场驻地)、四和七、八分场。5、赵毛陶公社(驻北赵毛陶村)辖北、中、南赵毛陶三村,大尤村(东、西),小尤村、高庙、后尤庄、献庄,王、郑、汤三龙洼(后将王龙洼、郑龙洼划归尤庄子公社),大、小曲河,小梨园、张、刘、季(冀)三辛庄(献庄、大曲河划归苏基公社,小曲河、小梨园及三辛庄划归丁村公社),许庄子、褚村店子,翟(小杨庄)、张、南吴、吕吴四褚村;至1965年年底赵毛陶公社13村(17大队)。6、苏基公社(驻苏基村)辖苏基、姜庄、马厂、大梨园,张、武(蒋)、王、傅、李(陶)、安、赵常丰村,许良户、大良户、中李村、西李村、献庄、大曲河。邢王文、张王文、翟王文20村(23大队)。7、尤庄子公社(驻西尤庄子)辖东、中、西三尤庄子,王、郑二龙洼,东、西二白庄子,周、蔡、刘、褚四宋村11村(11大队)。 三、原黄骅县及长芦黄骅盐场划入区域(建县时,由黄骅县划出丁村一个整公社24个自然村和杨庄公社盘洼村,约10700人,47780余亩耕地)的调整。1、原丁村公社(驻后丁村)的三王文归苏基公社,原赵毛陶公社 二小、三辛庄归丁村公社,调整后的丁村公社辖后、前、小三丁村,董二庄、董庄子,大、小摩河,李、崔郭庄,王、于十二集(曲),大小张庄,东西常庄,刘家院,杨槐庄子,刘、孙、高、房四庄及二小三辛五庄,共26个自然村(26个生产大队),为海兴县村庄(大队)最多的公社。2、盘洼村建县时就归付赵公社仍属。3、1966年4月,河北沧州省地领导为了开发沧州沿海地带建立青年先锋农场。划出河北长芦黄骅盐场南部荒地(大部分原属盘洼、侯庄等村)和黄骅县赵家堡公社的狼坨子渔村(据说,渔村领导及村民愿意划归海兴县,海兴县领导以“苦海沿边”经济落后为由,不愿接受没有划归)约53平方公里的荒碱地划归海兴县建农场,黄骅盐场南部大口河北岸及板唐(堂)河北支汉河两岸(东西)近50平方公里的荒地划归海兴建立青锋农场(海兴县的大陆海岸线由原18.2公里延长为29.5公里,总面积也有原866.3平方公里增为915.1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又在小山、付赵、辛集、杨埕、朱王五公社之间的荒地建立青先农场。青锋(四个队)、青先(六个分场)、明泊洼(六个队)三个国营农场隶属于河北省农垦局和海兴县管理。 调整后的海兴县辖12个公社和4个农场,180个自然村,197个生产大队。12个公社分辖的自然村(生产大队)是:1、丁村26村。2、苏基20村(23生产大队)。3、张会亭16村。4、高湾19村(24生产大队)。5、赵毛陶13(17大队)。6、郭桥17村(22大队)。7、辛集12村(13大队)。8、朱王11村。9、尤庄子11村。10、小山8村(11大队)。11、杨埕10村(10大队)。12、付赵7村及县农场8村。1965年7月—1966年7月新建海兴县区划调整工作基本结束,从而奠定了沧州大地新海兴的行政地理架构。即海兴县位于河北省沧州专区东部(东径117°18′33″—117°58′09″,北纬36°56′10″—38°17′31″之间);境内东西最大水平距离56.73公里,南北垂直距离29.25公里(海岸线64.9公里);总面积915.14平方公里,人口约113480余人。海兴县东滨渤海湾,南以四女寺减河为界与山东无棣县和新庆云县相望,西同盐山县和孟村县接壤,北与黄骅县和长芦黄骅盐场毗邻。海兴县城在县境中部偏西北,西北距首都北京市240公里,西北距河北省会驻地天津市120公里,西偏北距沧州专区驻地沧州市71公里。 1967年1月,天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河北省人民政府遂由天津市迁回河北保定市。1968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又由保定市迁驻石家庄市,海兴县西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261公里。1967年12月,沧州专区改为沧州地区,海兴县属河北省沧州地区。1968年3月,大黄庄子村由海兴县农场划归明泊洼农场;5月,杨埕公社的前官庄、后官庄(2村原即为一个生产大队)合并为一个自然村,称二官村。1968年8月,农场管理体制下放,青锋、青先、明泊洼三个河北省农垦局属改为沧州专区农垦处属农场,海兴农场由沧州专区农垦处改为海兴县属农场。1977年6月,杨埕公社三道沟子村渔业大队撤销,杨埕公社辖8个生产大队(8个自然村),小山8村11大队增分为12大队。至1977年底,沧州地区面积总面积1405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89万人。辖沧州市、沧县、河间、肃宁、献县、交河、吴桥、东光、南皮、盐山、黄骅、孟村、青县、任邱、海兴、中捷、南大港及青锋、青先、明泊洼,一市十四县五个农场;301个农村人民公社,5738个(自然村5506个)生产大队(行政村)。海兴县总面积915.14平方公里,人口156316人,12个公社,197个(178个自然村)生产大队(947个生产队)。1979年4月,青锋、青先、明泊洼三个农场由沧州地区农垦处下放改为海兴县属农场。1982年3月经沧州地区批准、杨埕公社更名为香坊公社。至此,海兴县辖苏基、香坊等十二个公社和明泊洼等四个农场。 1980年3月6日,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沧州市设运河区(政府驻西环中街),新华区(政府驻维明路),郊区(政府驻运河区南湖街道办事处南川楼街北)。1982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析交河县原泊镇及交河县、南皮县的部分地区恢复设立泊头市(县级市)属沧州地区;1983年5月5日,国务院批准交河县并入泊头市(交河镇),仍属沧州地区。1983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青县划归沧州市;撤销任丘县,改设任丘市,仍属沧州地区。至此,沧州市辖运河、新华、郊区和沧县、青县三区二县;沧州地区辖泊头、任丘二市和海兴等十县。1984年3—4月,沧州市和沧州地区,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改为乡镇和行政村。沧州地区海兴县12个公社改为1镇(苏基镇)11乡,各乡(镇)政府驻地和所辖行政村均不变。同时将海兴县农场所辖孔庄子等7村和明泊洼农场所辖大黄村划出,共8个行政村设立孔庄子乡(驻孔庄子)。同年11月,经沧州地区批准,又将高湾乡和辛集乡改为镇。至此,海兴辖苏基及高湾、辛集三镇十乡。1989年7月27日,国务批准黄骅撤县设市和1990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河间撤县设市,黄骅、河间二市(县级)仍属沧州地区。1986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准沧县姚官乡赵官屯等6村划归沧州市郊区管辖。1993年6-7月,河北省辖地市合并。沧州地区和沧州市合并为沧州市,海兴县改属沧市所辖。1995年11月,河北省批准沧州市所辖县(市)乡镇扩并工作。同年11月27日河北省批准海兴县乡镇调整:尤庄子乡并归苏基镇,丁村乡并归赵毛陶乡改镇,付赵乡并归小山乡,朱王乡并归香坊乡,郭桥乡并入张会亭乡,孔庄子乡并入高湾镇,被并入乡所辖村庄与行政村与乡同并属,辛集镇所辖村庄(行政村)没有变动。至2014年12月,沧州市辖运河、新华二区、任丘等四市和青县、海兴等十县,沧州市共170个乡镇(其中82个镇、88个乡)、20个街道,574个行政村、221个居委会;其中,海兴县辖苏基、高湾、辛集、赵毛陶、张会亭、小山、香坊和青锋、青先、明泊洼及县农场,四镇三乡四场(197个行政村)。 河北省海兴县从1965年设县已度过50个春秋,步入知命之年,是河北省和沧州市历史最短暂的县市之一。海兴县的历史虽然只有几十年,但是对她的历史和地理等相关情况,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对其政区的沿革等情况的记述甚至出现错误。 选择列举予以说明: (一)海兴县面积和经纬度等问题:1、1985年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河北政区沿革志》:海兴县面积835.6平方公里。1965年7月析出其(盐山县)东北境(兼有黄骅县南境边沿村设置海兴县(305页)。2、1991年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河北省地名词典》:海兴县(地处)北纬38°′08,东径117°29′。县人民政府驻地苏基在省会石家庄偏北216公里(955页)。3、1998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河北省分县地图册》:海兴县面积866平方千米(20页)。4、2015年4月由陕西西安地图出版社发行的《河北省交通旅游系列地图册·沧州分册》:海兴县面积836平方千米(28-29页)等。 (二)海兴县县政府由小山迁苏基:5、1993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河北省志·建置志》:海兴县人民政府驻小山镇,后迁苏基,属沧州专区(274页)。 (三)区划沿革的时间等问题:6、1991年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盐山县志》:1965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以四女寺减河为界,调整河北、山东两省区划。庆云县4个公社、无棣县5个公社划入盐山县。盐山县崔口公社10个村划归山东省庆云县。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将盐山县东北部10个公社205年村划归新建立的海兴县(40页)。7、2001年由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发行的《沧州百年》:196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海兴县成立。同年的10月,以漳卫新河为界,调整了山东省和河北省的有关县界,宁津、庆云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19页)。8、2002年7月,由中国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海兴县志》:1964年11月,山东省无棣县河左岸的辛集区所辖七个公社(辛集、朱王、宋王、杨埕、付赵、小山、良户)51个自然村划归河北省沧州专区,由盐山县代管。1965年3月27日,海兴县建县,黄骅县的丁村22个自然村,3部分(51、104村)共177个自然村划归海兴县辖(35页)。1966年,黄骅县杨庄公社的盘洼村又划入海兴县;1965年,沿海渔区杨埕公社(今香坊乡)由山东无棣划归海兴县,海兴籍专业渔民1000多人分别从水沟、岔尖、沙头(注:当时没有水沟、沙头渔业社)返回境内组建海丰渔业村(3、6页);1965年12月5日,香坊(注:当时称杨埕)公社移民筹建海丰村,这是海兴县第一个渔业生产大队(36页)。海兴县于1965年6月26日正式成立,辖原无棣县“共7个公社(共50个自然村)”,盐山县“5个公社(共95个自然村)”和县农场“8个自然村”,黄骅县“25个自然村”,“共1个区、13个公社、1个农场、196个生产大队(行政村)、178个自然村”与“1966年5月,新建海丰渔业生产大队(行政村),划归杨埕公社,杨埕公社辖8个生产大队(9个自然村)。海兴县时辖197个生产大队(行政村),179个自然村(63-64页)”等等。以上所列错误及不准确记述,尤以《海兴县志》而令人不知其所以然者为甚,这还有待县志重修改正补充。 海兴县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我们更加缅怀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李先念、罗瑞卿(1964年11月10日下午,对小山雷达部队进行视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定要根治海河”兴修水利及关心国防建设等事业的丰功伟绩。海兴县诞生50周年 的欢庆时刻,我们不能忘记林铁、刘子厚、马辉、高树勋等河北省领导为筹划和建立海兴县呕心沥血的贡献;怎能忘记1965年6月26日,参加海兴县建县庆祝大会的曹庶范(地委书记)、高汉章(行署专员)、朱智勇(军分区司令员)、吕剑飞(地委副书记)、徐建中(地委秘书长、大会主持人)等沧州地县领导们……。 ![]()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琼ICP备2024040248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