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名不正言不顺什么意思(名不正则言不顺,管理先从正名开始)

100人浏览   2024-11-14 10:04:35

领导力来自哪里?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职位带来的影响力,另一个是个人魅力带来的影响力。在这两个方面中,职位是最基础,因为职位赋予领导的权力,发号施令才有人听,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正名。

孔子带领一群学生流浪到卫国,他一边现场教学,一边寻求参政的机会,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管理国家政务。

有一天,学生子路问了孔子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如果卫国的国君请您出山管理政事,您会先从哪件事情做起呢?”


孔子说:“如果一定要让我参政的话,首先就是正名。”

子路不以为然地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您真是太迂腐了吧,名该怎么正呢?”

孔子说:“如果没有正当的名分,说话就不顺当合理;如果说话不顺当合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如果事情办不成。所以君子的名分是一定要讲的,必须讲得明白,说出来的一定能行得通。”

在这里,孔子说如果让他参与管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名,并且说了正名的重要性。


何谓名?名,从口从夕。夕,指的是黄昏。在白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容易,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肢体就能传递很大的信息量,可是黄昏幽暗不明,看不清楚,交流就会变得非常困难,需要通过语言才能准确传递,通过语言就必须使用名称。简单地说,名就是名称,这名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有名有实,名与相符,名不虚传,而不是徒有虚名,名存实亡。

孔子对着眼前放的一个觚感叹道:“觚不觚,觚哉?觚哉?”觚,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它的造型、大小都有其规定性。孔子眼前的觚虽然名字叫觚,却不是标准的觚,孔子就连连叹息道:“觚不像觚,还是觚吗?还是觚吗?”


一些器物的造型、大小可以随意改变,可以丰富多样。而作为标志性的器物的形状、大小、造型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不能随意改变,改变了就失去其代表性、严肃性。譬如国旗的底色,上面图案的位置、形状、数量都有规定性,如果任何一样改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旗了。

名与实要相符,外在的形式一定要符合要求,才能准确体现事物的内在意义。

孔子说的“名”,不是只是一个名称,是名分,由名与分组成。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如果说名是职位的话,分是职位所涵盖的职责;名是职位所赋予的权力,分就是职位所履行的责任,这二者是管理的基础。


给了职位名分,才有对资源具有处置权、分配权,才有领导的话语权,你才能对分管的人发号施令,分管的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你的领导,可以对服从领导的人进行奖励,也可以不服从领导的人进行处罚。这样,领导者才能正确行使领导权,才能让管理正常运转,也就是才能做成事。

正名,名实不符,就是为了正职责。如果名不正,必然会导致职位不明,职位不明,就会导致责任不清,就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说话没有人听,会导致很多人不受管事,什么事也干不成。

有一次,齐景公向孔子咨询如何管理政事,他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回答强调了名分的重要性。

是国君,就有国君的职责,要做的像个君王的样子;是臣子,有臣子的职责,做的要像个臣子样子;是父亲,要做的像个父亲的样子;是儿子,做的要像个儿子的样子。

实际就是,君、臣、父、子,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家庭、单位、集体、社会中,既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并且要干好什么,做到不缺位;也不要做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做到不越位。

凡事开头要正确,如果开错了头,往后怎么做也对不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管理就先从正名分开始,名与事实相符,然后施政才有合法性,这样说出的话才顺理,顺理的话才能说服人,也就能够行得通;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身份,知道了自己的职责,就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最终才能成事。

我读《论语》之《子路篇》:

【原文】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