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厂办大集体是什么意思, 单干好还是大集体好?这些都与你息息相关,看完秒懂了

663人浏览   2024-04-27 10:27:56

 最近,网上经常会冒出这样的话题,就是单干好还是集体好?许多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谁。有的甚至说人民公社好、过去的集体大食堂好等等,但有谁又真正知道这些概念的深刻内涵和意思呢?谁又知道它们背后的辛酸和苦涩呢?今天就来和大家温故而知新一下。

 一、大集体:大集体主要是指企业。是县和县以上部门举办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包括手工业合作工厂、大中城市、区和县属工厂等。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国民经济滑坡,大学停办,升学无望,众多中学生就业渺茫。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78年,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当时,国营企业招工机会少,国家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安排其子女和部分其他回城青年,在各国营企业广开门路组织建立知青服务队或服务社。此后,"大集体"、"小集体"纷纷诞生。后来,复转军人家属也有些安置在大集体企业里;缓解了就业压力。

 厂办大集体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安置职工家属、城市待业青年、上山下乡回城子女等兴办的,当然,政府也要求按比例招收一些父母不是国企工作的子女;在当时对于发展生产、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办集体企业的"先天不足"逐渐暴露:冗员过多、设备陈旧、产品落后、缺乏资金和技术,致使大批 厂办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职工基本生活受到影响。

 二、农村集体经济:亦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我国宪法第八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社区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形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济体制,村级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级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衍生出多种实现形式。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一些农民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社区或突破社区界限,自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它是中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产资料(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人劳比例分到农户经营),按照合同规定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其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归于农户。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主要是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中国农民脱贫起到重要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四、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都“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并大社引起的。这本来是出于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却演变成不顾客观实际条件,争相推进农村集体生产组织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的一场普遍的群众运动。人民公社,是党的整风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九五八年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产物。

 五、一大二公:是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于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进行到高潮时,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特点的简称。具体是指第一人民公社规模大,第二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从1958年始建,到1984年终结,走过了雨后春笋、百草争奇、捉襟见肘、风雨飘摇的27年。人民公社之大就是人多、地多、大规模、大公社。人民公社之"公",就是比合作社更社会主义,就是把资本主义的残余逐步搞掉,还要办公共食堂等。其细化解释就是把合作社几年来积累起的集体财产全部充公,就是把合作社时留给农民的自种的少许自留地、自留牲口、房前屋后的大树小树,院里的鸡鸭等全部无偿充公,再把人们集中起来吃大食堂。

 六、人民公社大食堂:1958年,全国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成了那时的主旋律。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的宗旨得到空前发展,很多地方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并试点"向共产主义过渡"。但这一试验型的"共产主义大锅饭"没过两三年便宣告终结。那时武清县各村队也普遍办起了"吃饭不花钱"、一日三餐集体统做统吃的大食堂。

 七、大跃进:指1958年至1960年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那时的热词有:赶英超美、亩产万斤、放“卫星”、大炼钢铁等。"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从1958年11月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问题。中央多次提出调整经济指标,"压缩空气",并着手解决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到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开的7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八、工分:在农村承包田生产责任制度产生之前,生产队用“工分”来累积分配劳动报酬。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计算社员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的单位。工分,是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计算社员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的单位.工分值是劳动单位总产值除以人数后的平均值,再平摊到一年节假日除外的工作日当中,所得出的记名工价。  

 工分是特定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特定词汇。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被称为 “上工”,工分就是那时生产队会计记录社员每是以前改革开放大家在一个生产队工作,靠劳动多少记工分,按工分多少算钱就是干农活给工分,一分工分可以换几分钱追答一年下来可以赚几十元那是农村集体时期,还没有实行土改,大家一起劳作,每家是不可以自己种地的,就以工分的形式来分配劳动能力,用工分来换取粮食等资源。挣工分可以换粮票什么的,以前买东西都要票分抵钱和面。

 九、粮票: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十、布票:较早的布票叫"棉布购买证"。如江西省1954年发行的"棉布购买证",很像邮票中的小本票,外面有包皮,里面是票证。票面印有名称、数量及存根等,购买棉布时把购布证裁掉,留下存根。布票收集难度比粮票等其它票证要大得多,尤其是成套布票,不是联张的较难配齐,身价不凡,一套布票数过万、上百万元。早期布票寻觅极难,渐成珍品。



 十一、油票:产生于1954年,用于买油的一种粮票。1953年10月,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11月又对油料实行了统购统销1955年,国家粮食部印发了第一版全国通用粮票,因全国通用粮票在购买粮食时自带食油计划,所以,粮食部没有印发全国通用油票,都是由地方各级粮食部门自行印发的。

 十二、肉票: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肉类或肉制品的一种票证。中国对肉肉食品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肉食品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肉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流通。肉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8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肉类供应日趋丰富,肉票随之取消。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风筝常识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49